汉语“死亡”义词语的文化阐释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oy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死亡的委婉语,这些委婉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古著汇释“死亡”义词语时一般就将其归为丧制一个大类,很少再对其进行细分;古人对词语进行注释,编撰字书辞典的主要目的也是帮助学子们理解古书典籍,所以不常见于典籍的口语词汇一般不予以收录,对其死亡义的来由更无从谈起,这是对这类词汇研究的一大缺失。  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死亡”义是从词义本身的发展而来的死亡词汇,避免错误地将其同文化相联系,笔者着重以“三长两短”一词为例进行了讨论;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古代刑法制度文化下产生的一批死亡词汇,着重以“翘辫子”一词为例进行了讨论;第三部分主要研究在方位文化下产生的一些死亡词汇,着重以“赴泰山”、“上西天”等词为例进行了讨论。以对这些例词的重新研究与分析,笔者希望能够更加准确的找出这批词背后隐藏的文化义并对其进行正确地文化分类,也能进一步更精确地解释词语本身的含义。结语部分简略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其他文献
方方自1982年开始创作,以《风景》为代表作成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方方始终坚持纯文学创作,她的作品总是尊崇于心灵的倾诉。在方方的创作无论是生存、爱情都有一种悲剧的感
文学经典的认定是一个文本经典化的过程,没有哪一部经典作品从脱离作者之手就被视为经典的。经典是一种秩序,经典作品组成了一种秩序,也维持了一种秩序。当新的秩序代替旧的
研究了不同锰含量的Al2O3颗粒增强铝锰基复合材料在不同磨蚀介质条件下的磨损特性。结果表明:Al2O3颗粒增强铝锰基复合材料由锰在铝中的固溶体和在其上分布的铝锰化合物MnAl6
多年来,在以欧洲为中心的文学版图上,中国作家群体还是外国评论界搞不懂的蛮夷,这样形容其实也不尽言,具我所知,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正在被国外的批评界所关注,他们的作品也越来越多
乔治·艾略特是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她的一生坎坷不断,传奇不断。她将历史现实付诸笔端传达了自身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认识。1860年出版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更是在
基于单位体积元的细观力学有限元法预测了孔隙率对漂珠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细观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漂珠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中孔隙的存在会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而且随着孔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