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脂质体作为一种药物筛选体外模型用于研究生物分子与生物膜相互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固定化脂质体毛细管电泳(Immobilized Liposom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ILCE)是脂质体应用模型的一个重要分支。本论文从固定化脂质体毛细管柱(Immobilized Liposome Capillary Column, ILCC)的制备、ILCE的应用等方面对ILCE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第一、以非甾体抗炎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游离脂质体/水系统首次测定10种非甾体抗炎药物的脂质体/水分配系数(Klip/w),为后期实验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同时利用该系统,通过改变介质的pH值和离子强度,考察不同环境下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Poct/w or Doct/w)和Klip/w的大小及变化趋势,初步揭示非甾体抗炎药物与磷脂膜相互作用的机制;结果显示,荷电药物与磷脂膜的相互作用除了疏水作用外,静电作用也占了很大比例。第二、采用物理吸附法制备ILCC,考察10种非甾体抗炎药物在ILCC中的电色谱行为,引入校正保留因子(KILCE)来定量表征药物-膜相互作用。比较KILCE与Klip/w(游离脂质体/水系统测定的脂质体/水分配系数)、KILC(固定化脂质体色谱测定的校正保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三种方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logKILCE与logKlip/w相关性为0.9855、logKILCE与logKILC相关性为0.9875),证明ILCE可用于研究药物-膜相互作用。此外,实验还考察了KILCE与NSAIDs抗炎活性(IC50)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当脂质体的组成中添加一定量的胆固醇, KILCE与IC50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59),表明ILCE具备预测药物生物活性的能力,添加了胆固醇的脂质体更接近于生物膜。第三、首次将共价键合法引入到ILCC的制备中,通过共价键合反应使含氨基的脂质体与毛细管内壁形成牢固的共价键,从而将脂质体固载于毛细管内壁。实验对共价键合反应的条件进行了系统的优化,诸如脂质体键合时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脂质体中1,2-二肉豆蔻酰磷脂酰乙醇胺(DMPE)的含量,脂质体溶液添加Ca2+以及脂质体粒径等,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探究了键合于毛细管内壁的脂质体的存在形式,并从管柱的电渗流特性、稳定性以及重现性等诸多方面对制备的ILCC性能进行了全面的评价,结果表明共价键合法制备的ILCC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4℃保存的管柱,其使用寿命至少为1个月以上。第四、考察了一系列结构迥异的药物在共价键合法制备的ILCC中的保留行为,初步探讨了脂质体的组成、脂质体的粒径大小对药物保留的影响;首次采用ILCE对药物的细胞膜渗透性(Papp)、口服吸收率(Fa%)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脂质体中(DMPE)含量会对药物与脂质体的相互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脂质体粒径大小对药物的保留影响不显著。随着脂质体中DMPE含量越接近细胞膜中磷脂酰乙醇胺的含量,ILCC测定的logKILCE值与Fa%的相关性越好,ILCE能更好地模拟细胞膜特性。当脂质体的组成为PC/DMPE(80/20 mol%)时,ILCC测定的logLILCE值与Fa%呈现S型相关性(R=0.9017),与药物的Papp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性(R=0.9568),表明ILCE具有预测药物口服吸收率和膜渗透性的潜能。同时,将共价键合法制备的ILCC应用于蛋白质和中性物质的分离,结果表明ILCC对碱性蛋白质和中性化合物都表现出较好的分离能力。第五、在同一条件下,以统一的评价指标,对3种制备ILCC的方法—物理吸附法、亲和素-生物素亲和法、共价键合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从毛细管内壁固定的磷脂总量,ILCC的性能(电渗流的特性、管柱的稳定性、管柱的重现性和管柱对盐的耐受性)及药物在ILCC中的保留行为等3个方面对每种方法制备的ILCC进行了客观的比较;同时考察了不同的固定化方法是否会对ILCC的分离选择性产生影响。三种方法均实现了脂质体在毛细管内壁的固定,固定的磷脂含量基本相当。物理吸附法对毛细管内壁未做任何处理,制备最简便、最快速,脂质体最接近自然态,能够直接表征物质与膜的相互作用,但却以牺牲ILCC的稳定性、重现性和耐受性为代价。共价键合法和亲和素-生物素亲和法可提供稳定性良好、重现性高、使用寿命长的ILCC。但这两种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制备过程较复杂;毛细管内壁在结合脂质体之前须经过化学修饰,会产生一些额外的基团,物质除了与固定于毛细管内壁的脂质体相互作用外,还可能与引入的额外基团发生一定的作用,从而使测定结果不能准确表征物质与膜的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固定化脂质体毛细管电泳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