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一种主要叶部病害。大量研究表明,病原物(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产生的致病毒素(HT-毒素),是诱致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本试验以玉米大斑病菌2号小种99-2菌株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通过分离图谱、峰高、峰面积等不同的角度相互比较,对HT-毒素分离、纯化的最佳条件进行了摸索。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超纯水作为流动相能够较好地将HT-粗毒素分离;在254nm~269nm波长范围内,紫外检测灵敏度高,便于毒素组分的观察与制备;流动相的pH值对HT-毒素的分离度有很大影响,在pH3.25时,各色谱峰分离度较好;空白对照表明,在检测波长范围内及最适pH值条件下,流动相无任何紫外吸收。试验选用1.8mL/min作为流动相的流速,并在57分钟后加入2%甲醇。这样,HT-毒素完成一次分离需要80分钟,可分离到13个组分。 利用离体叶片针刺法,对分离、制备的各组分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组分1、组分3(为混合组分)和纽分6对供试的玉米品种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毒性。组分3和组分6在OH43Ht,玉米上引起的病斑面积大于在其它品种上的病斑面积。经HPLC分析比较,组分6与本实验室前期工作分离到的特异性组分(HT-7)为同一组分。此外,本试验还分离到了一些无毒性的组分,并对活性组分6的纯度进行了定性分析。 对标准毒素组分(5-羟甲基-2 呋喃甲醛)进行HPLC分析发现,该组分与本试验分离到的组分8的保留时间相同。 在HPLC分析的基础上,对活性组分进行了制备,并利用质谱(MS)、核磁共振(NMR)和红外光谱(IR)等波谱手段对组分1和组分6的化学结构进行了初步鉴定。推测组分1的分子量可能为163,含甲基、亚甲基、-C-O-等的糖类;组分6可能为含有不饱和双键、羰基、亚甲基、分子量为142的化合物。具体的化学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