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ehin)是北半球间隙性猖獗危害小麦的重要害虫之一。本论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光照、温度、湿度对麦红吸浆虫的作用,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幼虫滞育前后的形态变化,研究结果为预报预测、成灾规律和大面积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1.室内生态因子的研究 通过光照对幼虫滞育的影响研究表明,在12H-14H的光照条件下,圆茧比例与自然光照下的圆茧比例接近,光照时间超过14H后圆茧比例明显增大,而且光照时间越长,圆茧的个体数越多,说明麦红吸浆虫幼虫进入滞育的敏感光照时间在12H-14H。 温度和湿度对幼虫在土壤中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低温对幼虫的化蛹羽化起一定的诱导作用,20℃、低湿利于幼虫在土壤中的结茧和存活;麦穗幼虫的存活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较大,低温、高湿下有利于麦穗幼虫的存活,20℃、高湿对解除滞育的幼虫化蛹羽化有利。 在不同时期检查圆茧破茧的个体数,不同时期有显著差异,说明麦红吸浆虫不同时期的幼虫滞育深度不同,10月20日的圆茧滞育深度浅,12月20日的圆茧滞育深度较深。 2.外部形态的观察 对不同时期的幼虫外部形态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表明,不同时期幼虫外部形态有一定的变化,尤其体现在腹部运动器官和湿度感受器上,麦穗幼虫和滞育深度较浅的幼虫,腹部齿状运动器官较尖,滞育较深的幼虫腹部齿状运动器官较钝,麦穗幼虫和滞育深度较浅的幼虫湿度感受器明显,滞育较深的湿度感受器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