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6年,第一支白光LED问世后,由于其寿命长、节能、绿色环保照明等显著优点被喻为新一代照明光源。但由于目前应用于 400 nm近紫外-紫外芯片上的三基色荧光粉主要还是传统的荧光粉,这些传统的荧光粉在近紫外区激发的光效不高,并且其中的绿色荧光粉和红色荧光粉均为硫化物,稳定性差,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使得白光LED发光效率和使用寿命不易提高。因此,研究新型的InGaN-LED用荧光粉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际应用前景。本学位论文就是寻找适合近紫外InGaN基荧光转换型LED用的新型、高效、稳定的荧光粉,分别研究了能适合于近紫外InGaN基荧光转换型白光LED用的稀土离子Eu(Ⅱ/Ⅲ)掺杂的无机荧光粉,并利用XRD(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详细研究其光致发光性能,最后,筛选出荧光性能较好的化合物与近紫外InGaN芯片结合,制成LED,探讨其发光性能。本学位论文共分6章撰写。第1章首先介绍白光二极管的发展历程,综述了当前白光LED用荧光粉的研究现状并简述了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最后阐述了本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以及研究内容。第2章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Eu3+离子掺杂系列Y1-xEux(PO3)3 (0≤x≤1)红色荧光粉,采用XRD和荧光光谱对其结构及荧光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600℃ 900℃温度范围内,均可得到单一的Y(PO3)3、Eu(PO3)3纯相,我们选择800℃条件下焙烧所得的样品,详细的研究其光致发光性能,结果得出当x = 1时其发光最强。第3章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Eu3+离子掺杂BaCa1-x(PO3)4:xEu3+系列荧光粉,并在对其合成和表征的基础上进行了Li+离子离子共掺杂的研究工作,制备系列BaCa0.9-xEu0.1Lix(PO3)4红色荧光粉,并用XRD和荧光光谱对其结构及荧光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在得到纯相的前提下,BaCa1-x(PO3)4:xEu3+荧光粉中Eu3+掺杂含量为0.10时发光强度最高,当Li+掺杂浓度为0.15时,荧光粉BaCa0.75Eu0.1Li0.15(PO3)4的发光强度最高,并且通过Li+的共掺杂,在补偿电荷的同时,也增强了荧光粉的发光强度。第4章采用CO弱还原气氛高温固相法制备了Eu2+、Mn2+掺杂系列Ba1-xEuxCa (PO3)4,Ba0.85Eu90.15)Ca1-xMnx(PO3)4荧光粉,并研究了其光致发光性质。结果表明,掺杂Eu2+的Ba1-xEuxCa (PO3)4的荧光粉为纯相的前提下,在此体系中随着Eu2+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加,发光强度也在增加,当掺杂浓度为0.15时最强,激发光谱没有明显的改变。在Ba0.85Eu0.15Ca1-xMnx(PO3)4体系中,随着Mn2+离子浓度的增加,发生了能量的传递。第5章研究了所制备的荧光粉在近紫外InGaN基白光LED中的应用。将制备所得到的性能较好的单色荧光粉Eu(PO3)3 , BaCa0.9(PO3)4:0.1Eu3+ ,BaCa0.75Eu0.1Li0.15(PO3)4分别于395 nm芯片结合制作红光LED。第6章总结了本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并根据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对今后近紫外光激发光转换型LED用的稀土荧光粉的研究作了简要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