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被引进的外来艺术形式,手风琴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准确的说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以及老一辈手风琴音乐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手风琴音乐这一外来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大地上开出绚烂的花朵,成为我国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但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和建立“中国手风琴学派”的目标来看,多年来在音乐作品创作领域始终存在着些许遗憾,那就是几十年来手风琴的教学活动和舞台表演能力日臻成熟与音乐作品创作及相关理论研究发展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想集中的表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手风琴音乐体系,看到更多样、更专业的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的诞生将是我们渴望的。全文共分为五部分,依次是绪论: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现状和历史回顾。这一部分主要指出对手风琴作品的发展轨迹进行系统分析,将会对推动中国手风琴事业起到促进作用,并简要进行回顾;第一章:(1949—1966 年)吸收与继承时期。通过分析当时几首代表作,对70 年代之前创作上的突破进行点描;第二章:(1966—1976 年)借鉴与开拓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手风琴音乐作品以改编为主,但在写作手法和技术水平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进展,是一个在曲折中前进的时期;第三章:(1976—2000 年)创新与多元化时期。本章以四个小节的内容主要从四类曲式结构方面概括了80 年代以后,多样化特征中国手风琴创作中的显现;结语:关于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发展的思考。作为一件大众化的乐器,中国手风琴艺术经历了从伴奏逐渐走独奏、重奏等多种表现形式,以及由改编走向独立创作的发展历程。手风琴在中国是一件有着广阔发展空间的乐器,因而还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对1949 年以来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在中国的发展轨迹作一简要回顾,以及瑾代表本人力所能及的评价与判断,以期有助于从中集结一点对后来者有益的启示,并期待今后有更多专业同仁涉猎这一新音乐领域,使我们的这项事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获得及时的点化与精神的指引,促进中国手风琴作品的创作真正在更高的品味上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