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3年3月-12月分4次,在贺兰山西坡地区(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辖范围)进行小型啮齿类动物野外调查研究,从而获取该区域啮齿动物地理区系种类分布情况,同时对捕捉到的鼠类样本进行解剖,获取其消化道重量和长度数据,结合贺兰山地理特征与环境因子信息,对该地区鼠类消化道与季节的关系做出分析讨论,并运用分子生物学中的DNA条形码技术鉴定了新分布种——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贺兰山西坡地区捕获啮齿类动物2目5科10属16种,占以往贺兰山记录的啮齿类动物25种的64%,占现有记录种类26种的61.54%。 2.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对新发现物种进行鉴定,在基因片段序列结果对比之后,发现与之同源性最高的鼠种为东方田鼠,加强了形态分类物种鉴定的说服力。东方田鼠为贺兰山地区新记录物种,其在贺兰山的分布属于新分布。 3.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及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进行多重比较,并以体重作协变量对各指标作单因子协方差分析(One-WayANCOVA),对四种啮齿动物总消化道以及各消化道器官的长度、鲜重(含内容物重)和净鲜重(去内容物重)等消化道指标进行比较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啮齿类动物的总消化道种间差异性极为显著。对于各器官的变化,不同种类啮齿动物差异性水平显著情况不尽相同。 4.分析优势种阿拉善黄鼠(Spermophilus alaschanicus)消化道特征表明,同种啮齿动物消化道也呈季节性变化。其消化道总鲜重和总长度以秋季较高,夏季次之,春季最低;胃和盲肠鲜重以及盲肠净鲜重的变化达到显著差异,以秋季最重,春夏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