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媒介形象——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扬子晚报》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luo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后”是指我国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代人。这代人出生在中国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型的80年代,成长在中国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90年代,成熟在中国加入WTO后的21世纪,特殊的成长环境与社会背景给“80后”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与文化标志。他们也因此备受公众和媒介瞩目。“80后”走过的近三十年旅程与媒介、与主流话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设置基本类目、人口结构类目、形象量表三种研究类目,分析1998-2008年《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和《扬子晚报》中“80后”相关报道,探讨国内媒介如何呈现“80后”形象、呈现出怎样的“80后”媒介形象以及该媒介形象的呈现是否因时间、报别等因素的变化而有所差异。本文根据“80后”成长背景的变化及其媒介形象的差异,将这一群体的成长历程划分为“空前幸福的一代”、“争议的一代”和“逐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三个时期,并以历时性视角审视“80后”媒介形象的变迁。本文还选取独生子女、青春写手、“鸟巢一代”等典型案例作个案研究,力求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呈现“80后”媒介形象全貌。   同时,本文结合“80后”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分析“80后”媒介形象的成因。作者认为,“80后”媒介形象的形成,是经济背景、政治环境、文化结构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作者以“80后”媒介形象为切入点,审视了媒介生产与社会真实、媒介生产与话语权、媒介生产与青年发展的关系,并就媒介在形塑“80后”时存在的“刻板印象”、“符号精英”、二元对立的观看方式等问题,提出了“坚持客观、公正、全面、平衡的原则”、“坚持‘80后’主体性表达,实现消息来源多元化”、“树立科学的青年观”等合理化建议。
其他文献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建立在各大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之上的,信息系统作为其中之一,其稳定对于社会尤其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华东某省C村第七
期刊
根据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当人们对信息的卷入程度更高时,人们更倾向于采用中心路径来处理信息,对信息的中心线索进行深入加工;而当人们对信息的卷入程度较低时,人们更倾向于采用边
近年来,我国语音搜索市场急剧增长,中国电信的号码百事通114、中国移动的12580和中国联通的联通导航10191三分天下,这些语音搜索工具的发展与“百度”“谷歌”等网络搜索工具
中国与印尼建交有65周年了。两国之间来往频繁,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和旅游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尤其印尼新任总统佐科威提出建立海洋轴心,建设海洋强国与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