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人公交扒窃犯罪原因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ai19881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聋哑人是当前社会的弱势群体,因其身体的残疾而导致缺少沟通和蒙受歧视是其不能正常参与社会活动及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聋哑人因为身体的残疾,在求学,求职、求偶等方面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社会交往中因歧视性对待等原因受到挫折后又缺少社会关爱,导致心理失衡,与正常人交流越来越少,具有了独特的思维和对社会的认识,形成了聋哑人的价值判断及社会圈。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心理失衡和物质需求膨胀的双重作用下,聋哑人极易产生获取社会没有满足他们的物质利益的心理,致使他们犯罪基本是扒窃、盗窃,抢夺等侵犯财产类犯罪。其中聋哑人公交扒窃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了城市文明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打击遏制,将严重降低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信任度。扒窃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中难以根治的弊病,扒窃犯罪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八)》)明确列举的盗窃罪的罪状之一,针对扒窃犯罪《刑法修正案(八)》降低了在公共场所实施扒窃行为的入罪门槛,扒窃行为纳入刑事处罚不再要求实施三次以上或达到数额较大,凡在公众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上实施扒窃行为,即以盗窃罪追究刑事责任,2013年4月4日开始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更是对《刑法修正案(八)》盗窃罪条款进行的细化,并对扒窃犯罪的认定予以了明确的规定。立法的从严和完善,坚定了政府打击扒窃犯罪的决心,体现了刑法对在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公民财产和人身权益的倾向性保护。为了深刻剖析聋哑人公交扒窃犯罪深层次原因和呈现出的新状况、特点,在本文的写作上笔者将通过调查研究典型司法实践案例的方式,同时结合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统计数据分析的方法力图掌握聋哑人公交扒窃犯罪错综复杂的综合诱因、规律及发展态势,以便增强对聋哑人公交扒窃犯罪的整体认识和系统了解。本文主体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笔者介绍了公共交通工具的范围界定和扒窃犯罪的概念与特征;第二部分笔者将通过近年来聋哑人公交扒窃犯罪呈现出的新情况、动态、规律,介绍聋哑人公交扒窃犯罪的现状和主要特点;第三部分笔者介绍了聋哑人公交扒窃犯罪案件在司法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及其产生和难以根除的原因;第四部分笔者将在阐述聋哑人公交扒窃犯罪的突出特点及多发原因的基础上分析探讨惩治与预防聋哑人公交扒窃犯罪的对策及具体有效措施,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于聋哑人公交扒窃犯罪的特点,主要是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犯罪组织严密,并向集团化、专业化、网络化发展,聋哑人跨地区流窜作案增多,反侦查意识增强,犯罪手段隐秘,犯罪主体现表为未成年聋哑人、女性聋哑人、男女混合型的犯罪比例增大,聋哑人犯罪主要以公交扒窃、抢夺等侵犯财产类犯罪为主。对于聋哑人公交扒窃犯罪产生的诸多因素,既要分析研究社会环境因素诸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案件侦破难度、聋哑人受教育程度、聋哑人的就业水平、立法和司法现状等,还要关注家庭因素,关注聋哑人的心理特征对其产生独特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关于聋哑人扒窃犯罪的惩治和预防上,基于聋哑人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充分论述聋哑人犯罪既需要完善刑事立法,加大对聋哑人公交扒窃犯罪的打击力度,又需要全社会关爱、理解聋哑人,平等对待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社区、学校、家庭都要基于聋哑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加强对聋哑人的教育和感化,应建成一套系统完善的预防机制,加大对聋哑人的技能培训,保障聋哑人充分就业权利,完善针对聋哑人的社会保障,加强聋哑人的心理疏导,使其能够融入主流社会。
其他文献
<正>作者应用名老中医陈意的经验方平陈汤加减治疗痰湿内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就诊于我院的患者80
面对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挑战,原有的煤炭行业结构已经不适应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关闭地方煤矿,优化行业结构势在必行。煤炭行业结构调整涉及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
<正> [案情] 原告:殷某 被告:宫乙 法定代理人:宫某,系宫乙之父。 被告:某中学 原告殷某之子殷甲系被告某中学初一学生。1999年9月30日下午四时左右,殷甲与同学宫乙在教室前
生态城市是人类理想聚居地,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现代城市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对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的主体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生态城
目的 :采用硫酸 苯酚比色法测定芦根多糖中总糖含量。方法 :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芦根多糖 ,用硫酸 苯酚制得有色的糖醛衍生物 ,用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在λmax=4 90nm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卒中的危险预警信号。至今尚无公认的对卒中风险预测价值高的TIA的生物学标志物。寻找快速而准确的TIA后卒中风险的生物
<正>裁判文书是法院工作的脸面,事关人民法院的形象。通过对近5年来的2000余份刑事裁判文书的检查,发现相当一部分文书在写作中存在着语句不通、逻辑运用不当、标点滥用等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