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灾难报道中灾民形象研究——以《人民日报》的地震报道为例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dbjq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灾难作为对人类影响力、破坏性最大的一种突发事件,其报道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对我国近年来的灾难报道中的灾民形象进行研究,无疑是研究新闻报道中隐藏的意识形态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灾民形象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选取我国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纸质媒体对地震灾害的报道为例,对我国有史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灾难报道中的灾民形象进行研究和探索。其中,着重对我国发生重大地震灾害的三个年份:唐山大地震发生的1976年、汶川大地震发生的2008年以及芦山地震发生的2013年的《人民日报》的灾难报道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旨在通过对文本语言、主题等方面的归纳和分析,进一步探讨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我国权威性、公信力较高的纸质媒体报道了怎样的灾民形象、采取何种报道手法的及报道的目的与意义,以期对今后进一步的新闻实践活动有所帮助。  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关于灾难的报道数量、篇幅版次同灾难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以及破坏性等成正比,对灾民行为的报道以报道其被救和救人的形象较为集中,此外,灾民的“常人化”逐步成为了媒体报道的核心趋势。《人民日报》对灾民的态度总体上呈现“中立偏正面”的立场。本研究对我国纸质媒体报道灾民形象的背景因素、深层含义进行了考察,对当前新闻生产中灾民形象报道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新闻学上的反思,同时置于其他学科领域知识背景下开展了深层的探索,并探究了灾民形象报道变迁的路径。
其他文献
单层实心砖墙房屋是目前我国村镇地区大量采用的建筑结构形式,其中大部分未考虑抗震设防.为研究此类房屋的抗震性能,选取1/4缩尺的未设防单层实心砖墙房屋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