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利用率低是限制实现农药减量施用与高效控害的根本原因。为满足环境友好原则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国家大力发展环保型农药制剂。缓控释农药微胶囊因特殊的核壳结构,能够降低环境因子对农药性能的影响,保护农药实现长效释放,兼具高效与环保的优点,因此该领域研究十分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选择阿维菌素为模型药物,采用原位聚合法,通过两步工艺制备了脲醛树脂微胶囊。论文首先为该工艺选择合适的油相溶剂体系与壳材单体配比,利用FTIR、TG、SEM、粒度分析等表征手段,分析表面活性剂类型、芯壁比、酸化速率对微胶囊结构特征、组成成分、表观形貌与粒度分布的影响,确定其工艺条件:将阿维菌素溶于二甲苯,SDBS复配0.3%明胶作为乳化剂,甲醛与尿素的摩尔比1.75,芯壁质量比0.5:1,加酸时间3h时,得到粒径范围1~5μm、粒度分布均匀的脲醛树脂微胶囊,团聚与自聚问题极大改善,包覆率为64.38%。应用于生物环境中的农药微胶囊,壳材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等,但脲醛树脂(UF)降解能力差,通过生物多糖类化合物改性UF,以实现药物缓控释放的目的。本文选用海藻酸钠(SA)为改性剂,在UF合成的树脂化阶段引入,多种表征手段结果表明SA参与UF的缩聚反应形成复合壳层,复合微胶囊的球形度、分散性、热稳定性、包覆效果均有提高。本文选择30%乙醇溶液为释放介质,以柑橘红蜘蛛为靶向目标设计缓释实验,考察改性剂对UF微胶囊释放性能的影响,以及释放介质的温度与pH对SA/UF微胶囊释放行为的影响。以Korsmeyer-Pappas模型拟合药物累计释放结果,相关系数大于0.97。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微胶囊缓释能力提高,持续释放98d,药物累计释放率由31.8%增至47.5%。药物释放规律与释放介质的温度、pH有关,25℃酸性介质中t50缩短至27天。释药过程受控于扩散、溶蚀、渗透、溶胀等机制的共同作用。现实中可以依据土壤环境pH及选择缓释农药的喷施时间来最大化农药的抗虫害能力,有效保护作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