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以大型基础设施为代表的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是重要推动力量,而大型水利水电、高速公路和经济开发区等工程的规划建设催生了规模庞大的非自愿性工程移民(以下简称“工程移民”),其中仅三峡工程就产生了超过120万工程移民。这些工程移民由于建设项目的需要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他们多从农村搬迁至城镇,其规模和范围史无前例。通常认为,移民搬迁对其原有社会网络关系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随之而来的是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移民社会问题。随着我国各类重大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工程移民群体愈发庞大,工程移民问题也将长期存在,妥善解决工程移民社会问题事关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回顾相关理论和梳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影响工程移民劳动力流动因素,通过构建工程移民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和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探究三峡工程移民劳动力就业流向的驱动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同时将当地居民作为对照组,对两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显示:(1)具有流动倾向的三峡工程移民多为已婚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其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呈现年轻化、未婚比例及文化程度均较高的特点,并表现出一定的回流特征和回流年龄节点;(2)在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方面,经济与就业因素是关键因素,对于劳动力的流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3)安置政策中的房屋满意度和邻里相处对三峡工程移民劳动力的就业流向产生影响,表明移民政策及其落实、和谐包容的社区氛围对于工程移民至关重要。结合三峡工程移民安置地现状和实证分析结果,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就前后期移民工作、安置区发展等相关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以期为今后相关工程移民工作提供意见和建议:(1)探索更加合理的移民安置方式,如适度分散的安置方式;(2)建立健全移民安置补偿政策措施的落实、监督机制,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3)建立扶持中年移民就业、外出就业移民的备案制度,提升移民就业能力、增强移民归属感;(4)建立老年移民的福利保障和养老制度,在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同时解放年轻劳动力;(5)重视移民的心理建设,维护移民心理稳定、促进移民的社会融入;(6)发展地方经济、改善人居环境,从根本上改善居民生活、缩小移民与当地居民差距,实现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