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编电影看女性主体意识的提高——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gruby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保证票房,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基础生产改编电影已经是司空见惯的商业手法。与此同时,文学界和电影界许多学者也开始使用一系列不同的方法研究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早期的改编研究一直将电影是否忠实再现文学原著视为衡量改编成功与否的绝对标准。但随着电影改编研究的不断深入,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这条标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更多的研究者认为电影改编版本与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及文化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以《傲慢与偏见》的三部改编电影为研究文本,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三个版本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体意识的变化,并结合各版本特定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女权运动的发展状况来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与原小说相比,1940版电影中女主角的女性主体意识被削弱,这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中女性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美国刚刚经历的经济大萧条虽然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作用,使其地位得以提升,但却强化了传统的男女角色分工。1980版电影中女主角展现出了兼具“家里的天使”与“新女性”两种特性的矛盾意识,这反映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运动第二次浪潮,以及二战后女性对自我的迷茫认知的双重影响。2005版电影中女主角的形象如现代女性一样的坚强,独立,自信,自由,这反映了第三次女性运动浪潮尤其是强调男女和谐平等关系的“新女性主义”的影响。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与女性主义思潮的互动关系下,作为大众传媒之一的改编电影,既是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反映,也是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