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形状是图像的一种底层特征,在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在单一的尺度下我们无法对形状进行有效的描述和检索。具体来说,如果尺度值设置过低,虽然能够捕捉形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状是图像的一种底层特征,在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在单一的尺度下我们无法对形状进行有效的描述和检索。具体来说,如果尺度值设置过低,虽然能够捕捉形状的局部细节,但所提取的形状特征会存在大量的冗余信息;如果尺度值设置过高,虽然能够获取形状的整体特征,但噪声或形状的细节信息会导致分类混淆。为此,本文研究多尺度形状描述和检索技术,通过合理地构建形状的尺度空间,提出有效的多尺度算法。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提出了基于矩形化曲率尺度空间图的形状描述算法。针对现有曲率尺度空间技术在形状描述过程中出现的特征过于简化的问题,我们采用矩形框对曲率尺度空间图的拱形轮廓进行拟合,从而能够同时捕获拱形轮廓的宽度和高度特征,形成对形状更完善的描述。随后利用循环互相关操作实现形状匹配,将现有技术的8步操作简化为1步操作,实现了对形状的快速检索。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算法相比,新算法在检索效率和计算复杂度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提出了融合尺度空间中的形状描述和检索算法。我们在分析形态学尺度空间和高斯尺度空间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将形态学参数和高斯参数结合形成融合尺度空间,基于高度函数描述子对形状进行多尺度描述,可以同时处理形状中出现的噪声、类内变换和不规则变形。然后,提出多尺度融合的形状匹配策略,实现对形状的检索。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检索率、鲁棒性和计算效率均优于当前的形状检索算法。提出了基于方位的多尺度形状描述和检索算法。现有高度函数描述子根据像素位置来计算高度函数值,在相同方位角上会出现对形状特征的重复提取。为此,提出了直接按照方位角提取形状特征的策略,约减了形状描述中的冗余信息。同时,结合融合尺度空间处理形状线性和非线性变换的优势,形成形状的多尺度描述。最后,引入圆心率和离心率两种全局参数,得到融合尺度空间中的检索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很好的性能表现。
其他文献
激光光束在雾中传输时,受到雾滴较强的吸收与散射作用,导致回波能量降低,信噪比下降,因此针对雾天条件下的成像需求,本文对Gm-APD激光雷达雾天成像三维重构算法进行了研究:结
暗光增强是一项重要的图像后处理技术,有助于改善图像的可视度。本文从图像的暗光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明确了暗光图像增强的根本任务。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模型的不足之处加以分
山区沟谷特殊的地形条件使得陡坡高路堤的破坏模式和变形特性不同于一般路堤。如何理解V型冲沟的三维空间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适应的支挡技术是目前山区高等级公路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模型试验及理论分析,对影响山区陡坡高路堤稳定性和变形的主要因素、束口地形条件下路堤中的土拱效应、砂土类大比例相似比模型试验以及陡坡高路堤的支挡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文献和工程调研,将
有机半导体分子因其较大的吸收和辐射截面、固有的准四能级体系、丰富的分子结构以及溶液可处理加工性,成为有机固体激光器的理想选择。特别地,通过有机分子间弱的非键相互作
社会认同是指个人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自我认同判断。社会认同包括民族认同、种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了要坚持和完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社会主义制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我国基础建设不断推进,大量的铁路、公路隧道不断建设。隧道开挖会破坏围岩的初始状态,将发生变形或破坏,影响隧道施工。土质围岩段属于隧道中的高风险区域,由于此类地段围岩条件差,情况复杂,在掘进过程中易产生围岩变形破坏。在施工过程进行监控测量、分析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变形规律,对隧道安全施工有着重大作用,因此研究隧道围岩变形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雅屿隧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简要的介绍了雅
认识地震动特性是研究地震中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及地震灾害的基础。如何合理快速观测和获取地震动及其时空变化信息成为被关注的研究问题。本研究研发了成套的基于机器视觉-动态位移测量技术结合数值解析方法的地震动观测技术,为震后地面运动空间分布的快速获取提供技术支撑。针对实际中可能存在的强震动观测视觉体系的一些应用状况,构建不同组合形式的支架模型,并基于结构动力反应正、反演分析,建立了视觉测量的相对位移与地面运
卫星激光通信是以激光光波作为载体,以大气作为介质的无线通信技术,信道容量大,保密性强,抗干扰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瞄准、捕获、跟踪(PAT)技术是保障卫星激光通信系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要部署,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鸟之翼、车之轮。党的十九大继续强调要坚定不移全面从
自1921年创建私立女校自由学园,至1950年在自由学园建成一套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男女同校的一贯制教育体系,羽仁元子(1873-1957)在其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将“生活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