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中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合作社法》),肯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的地位。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合作社成员数目不断增长,合作社规模也不断扩大。合作社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由于合作社注册数量的激增,产生了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和盈利水平较低等问题,其独有的优势也不能显现出来。因此,针对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研究合作社的绩效水平,有利于改善目前的困境,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且稳固地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合作社所处的环境背景,阐述了对合作社进行绩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意义。并介绍了合作社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基础,梳理了国内外合作社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总结了研究成果与不足,从而得出本文的研究主题和意义。然后,基于对安徽省合作社调查得到的相关数据,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构建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再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主客观赋权,通过“乘法合成归一化”法进行组合赋权,对合作社进行绩效评价,从而计算出绩效得分。通过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水平整体处于中下水平的层次。再次,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将合作社绩效水平划分为较低、一般、较好三类,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对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社员数量、社长的文化水平、年均培训次数、政府资金支持四个指标是影响合作社绩效水平的因素。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就提升安徽省合作社绩效水平问题,提出以下合理政策建议:注重人才培养,加强知识、技术培训;丰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内容,扩大生产能力;加大政府支持,提升资金充裕度;加强内部监管,实行规范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