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力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传统的对外汉语听力课堂中,教师普遍采用单一的音频模式播放听力文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尤其在听力难度较大的情况下,教学难以做到“可懂输入”。多模态语言教学模式强调通过语言、图片、声音等符号来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触觉系统,进而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达到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我们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选择一个初级汉语班和一个中级汉语班作为听力测试对象,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汉语学习者对多模态听力有着极大的兴趣。在听力测试过程中,教师以音频、音视频、音视频配汉语字幕三种不同的方式播放听力材料,然后对同一班学生所得的三组分数进行数据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多种模态组合的听力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听力文本的理解,但是每种组合方式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听力成绩影响程度不同。初级班学生听力成绩:音频视频汉语字幕组>音频视频组>音频组,视频作为录音的辅助材料更能促进初级班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中级班学生听力成绩:音频视频汉语字幕组合>音频视频组,音频视频组与音频组差异并不显著,汉语字幕作为录音的辅助材料更能促进中级班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后期的访谈结果也显示出,初级班学生更喜欢在听力过程中出现视频,中级班学生则更偏爱于汉语字幕的出现。视频可以使听力内容更加生动,有效的促进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减轻学生的焦虑感,提升自信心,增强其学习汉语的热情,但是此模态容易产生多余的信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汉语字幕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字识读能力,帮助学生建构语法体系,有助于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但是汉语字幕有时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文字认读上,忽略了听力材料的意义。在汉语听力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利用多模态资源,针对不同水平的汉语学习者使用最优化的多模态听力材料。同时学生在课堂中也要积极配合教师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之外提高自主学习意识,丰富自己的学习途径,充分利用汉语语言环境来提高自己的汉语听力和口语水平。听力教材的改编和整合要有针对性,实现多模态化,以此更好地辅助教师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