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哲学基础及其演变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houd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前社会中较为突出的一个文化现象。从事实层面来讲,它将构成艺术的诸多审美因素带进了日常生活的范围,使日常生活的众多呈现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审美的特征;从理论层面来讲,它的出现造成了艺术与日常生活在传统鉴赏判断中的失序,打破了艺术与日常生活在历史中具有各自相对稳定的本体论规定。在这种背景下,当前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从方法论来讲属于广义范围的社会学美学领域;从价值观来讲,研究者希望“日常生活审美化”能够摆脱消费意识形态的钳制。这些理论研究是深刻的、有针对性的,但仅仅从理论上描述、批判是不够的,因为“日常生活审美化”首先是一个人为的历史现象,从它的诞生开始,它便具有实践的维度,且就其作为一个美学命题而言,它要求人的参与。因此,要发掘“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潜能,应从理论走向实践。整体来讲,目前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理论和实践沟通方面是比较缺乏的。本研究立足于这一背景及设想,拟定从四个章节出发,对这一沟通性的任务,做一个初步的尝试。绪论部分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现状予以概述,进一步明确本研究的相关背景及主要内容。第一章主要论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两个支点:科学技术的历史效应与消费文化的美学叙事,二者改变了传统美学研究的范式与范围,为现代美学奠定了以“自下而上”为主的研究路径与关注经验世界的倾向。第二章主要以费瑟斯通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种界分为根据,以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美学方法论为主导,对艺术亚文化实践、生活方式的审美化和消费文化予以批判性的考察。艺术亚文化实践在事实层面来说造成了艺术与日常生活合源,但其后期的理论倡议却是远离日常生活的;生活方式的审美化与消费文化具有布尔迪厄所言的“文化区隔”效应,因此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没有均值的普遍性。第三章针对性论述“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社会学美学发展下的突出弊端。其一、差异性符号体系定义下的“审美”是一种无人参与的审美,“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个美学命题面临解构的风险;其二、当前科学方法论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方式具有误导性,“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价值域的问题,价值域研究必须从科学的主客关系变更为“主体—主体”的研究模式上来。第四章主要论述两个部分:第一,“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存在论美学立场下的规定:“本真即诗意”;第二,存在论具有通过语言、行动的召唤作用,与实践向度进行沟通,因此,存在论美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借此可以走向实践之维。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文化发展已经渗透进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越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领域内取得的成就举目公睹,社会得到了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生态环境、贫
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唯物主义已经成为心灵哲学研究的基本架构和不二范式。但是,这一结果和成就远不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实,而是经历了极为漫长和艰难的哲学思维方式转变和范式革命
天主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近代以来,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天主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日益加深。由于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天主教在东北地区的传播要晚于
孔子作为先秦儒家的创始人,他以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等社会人伦关系为基础,构成一个具有内在秩序的整体性存在,以“伦常社会”奠定了人类伦理基础。从角色伦理学的视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