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常态”时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税收收入增速下降。然而,税收征管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持续增加,这就要求税务部门要更加重视征管效率的提升。同时,随着“营改增”试点的全面推开,地方税务机构征管份额大幅降低,地方税务系统面临地方税收入增长乏力甚至下行的风险。因此,应该对地税征管效率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选取合适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来全面地、客观地评价我国地方税征管效率,并根据当前我国地方税征管出现的问题给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促进地税系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切实贯彻中央“供给侧改革”的要求。①所以,地税系统以往粗放型管理测算模式理应被科学规范的管理测算模式所替代。 地税部门在具体工作中多关注税收收入的规模和增长,对地方税征管效率的提升重视不够;在理论研究方面,多数学者仅是对我国税收征管效率进行定性分析,仅有的定量分析文献中多是研究整个税收体系征管效率,未对国税地税系统各自的征管效率加以区分。而由于体制、税制结构等因素造成国税、地税系统的税收征管效率相差较大,有必要对地方税征管效率进行单独研究。一方面,能更准确地分析各地区地方税征管效率的现状和问题;另一方面,能为推进税务机构改革,促进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提供一个较为系统的参考体系。因此,研究地方税征管效率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本文试图在对我国地方税征管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地方税征管效率做出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并提出提升地税征管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首先,归纳了国内外的税收征管效率研究相关理论和文献,评述了其研究思路和成果;其次,对生产率、技术效率、税收征管、税收征管效率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税收征管效率评价体系所应用的三阶段DEA模型的相关理论知识;再次,归纳了我国地方税税收征管制度的演变历程,并从制度、经济和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地方税税收征管的影响因素;接着,基于前人的研究构建数学模型,构建了包含地方税征管效率投入和产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我国27个地区2005-2013年的税收征管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借助Malmquist指数法,对27个地区近十年来地方税征管效率的提升值进行测定,依此评析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变动情况;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论,分析我国地方税征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完善人才选拔机制、优化地方税系统组织架构、优化税收产业政策、加大科技投入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