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岸带是陆地与水体之间重要的生态过渡区域,在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干扰对水岸带的影响加剧,城市化过程中水岸带景观格局的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利用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四个时期的TM5、4、3波段合成影像作为信息源,提取苏州市主要河湖水岸缓冲带信息,并对其进行监督分类;以FRAGSTATS为工具,利用景观指数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分析水岸带景观格局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苏州市水岸带景观的斑块数量增加了33.2%,斑块平均面积减小了24.9%,散布与并列指数增加了18.9%,1995-2010年间景观格局变化的明显特征是景观破碎化和斑块平均面积的小型化;景观多样性指数增加3.6%,景观异质性程度增大:景观形状指数增加11.9%,水岸带景观的整体形状趋于复杂化;景观未形成良好的连续性,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大。2.1995-2010年间,苏州市主要河湖面积增加3.5%,斑块数量增加44%,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形状复杂化;建设用地面积增加38%,斑块数量增加45%,,形状越来越规则化;农地面积减少45%,并且呈不断减少的趋势,斑块数量增加140%,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形状趋于复杂:林地面积增加了43%,斑块数量减少33%,在整体景观中的优势度提升,形状趋于复杂。各斑块类型景观格局发生不同变化,且变化显著。城市化对苏州市水岸带景观格局造成的影响主要在于景观斑块的破碎化和割裂化,因此,景观空间格局优化的重点应该是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维护和强化整体格局的连续性。在此基础上,作者建议将研究区内纵横交错的河流建设成为绿色通道,优化农地斑块空间格局,以建立高效畅通的交通廊道网络,遵循“点线结合”方式优化林地景观,优化苏州市水岸带景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