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靴耳属Crepidotus (Fr.) Staude是丝盖伞科(Inocybaceae)仅次于丝盖伞(Inocybe)的第二大属。全世界超过200种,地理分布广泛,是森林常见木材腐朽菌,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靴耳属一些种类,如软靴耳Crepidotus mollis(Schaeff.) Staude等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此外,靴耳属种类能产生抗癌的生物活性物质,在医药领域具有潜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靴耳属Crepidotus (Fr.) Staude是丝盖伞科(Inocybaceae)仅次于丝盖伞(Inocybe)的第二大属。全世界超过200种,地理分布广泛,是森林常见木材腐朽菌,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靴耳属一些种类,如软靴耳Crepidotus mollis(Schaeff.) Staude等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此外,靴耳属种类能产生抗癌的生物活性物质,在医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靴耳属个体小、种类多、种间关系复杂、种内变异丰富,是一个鉴定和分类难度较大的类群。中国该属种类约占世界种类的1/7左右,但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秉承多相分类的研究理念,采用传统分类与现代分子系统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靴耳属真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在野外采集和调查工作基础上,获取物种宏观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特征,查阅国内各大标本馆馆藏标本进而进行形态学研究,然后采用ITS、nLSU、rpb2多基因序列,从靴耳属及相关类群系统位置、属内框架、属内种间及复合种内4个层次分析获得对靴耳属系统发育树,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丰富和完善各级系统框架。(1)分类学研究对自采的235份标本和186份国内各大标本馆的馆藏标本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共鉴定出36个分类群(包括种和变种),拟定新种6个,发现中国新记录种12个。其中,拟定的6个新种:吉林靴耳Crepidotus jilinensis T. Bau&S.S.Yang、海南靴耳C. hainanensis T. Bau&S.S. Yang、小白靴耳C. albidus T. Bau&S.S.Yang、小靴耳C. sinuosus T. Bau&S.S. Yang、树皮生靴耳C. cortiola T. Bau&S.S.Yang和橙红靴耳C. lutescens T. Bau&S.S. Yang。12个中国新记录种:阿拉巴马靴耳C. alabamensis Murril、美鳞靴耳小鳞变种C. calolepis var. squamulosus (Cout.)Senn-Irlet、朱红靴耳C. cinnabarinus Peck、长柔毛靴耳C. epibryus (Fr.) Quél、地生靴耳C. autochthonus J.E. Lange、拟球孢靴耳C. cesatii (Rabenh.) Sacc、粗孢靴耳C.lundellii Pilá、亚疣孢靴耳C. subverrucisporus Pilát、普通靴耳C. vulgaris Hesler&A.H.Sm、趾状靴耳C. carpaticus Pilát、分枝靴耳C. ehrendorferi Hauskn.&Krisai和拟叶斑靴耳C. sublatifolius Hesler&A.H. Sm。同时中国曾记载的种类中,C. cystidiosus Hesler&A. H. Sm.等3个分类群或凭证标本因错误鉴定或而排除其在中国的分布;C.kauffmanii Hesler&A. H. Smith等7个分类群由于记录和报道不详,缺乏引证标本,或与原始描述或国外权威文献记载存在一定的差异,暂作为存疑种处理。根据来自中国的材料对每个分类群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和显微线条图绘制,编写了中国靴耳属分种检索表。(2)分子系统学研究对产自中国的材料进行测序,共得到自测序列120条。基于nLSU序列对靴耳属及相关类群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靴耳属作为一个单系类群得到了很好的支持,与木生的绒盖伞属Simocybe和侧火菇属Pleuroflammula形成姊妹群;与形态或生态特性接近的类群,如亚侧耳属Hohenbuehelia、侧耳属Pleurotus、贝伞属Conchomyces等亲缘关系较远,以往认为与靴耳属关系密切的丝膜菌属在系统发育上关系也较远。采用三个基因片段(nLSU、rpb2、ITS)分别对靴耳属下框架进行了系统重建,结果表明:这三个基因片段对于靴耳属下的主干分支均有较好的区分度,但各主干分支和次级分支的拓扑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三个基因片段联合分析各分支均获得更高的支持率,对于靴耳属下各主干分支(“亚属”)的组级框架揭示能力各有不同。其中rpb2片段对靴耳亚属下框架以及Autochthonus分支、Dochmiopus分支和Sphaerula分支的组级框架有所揭示;ITS片段对Crepidotus分支和Dochmiopus分支的组级框架有所揭示。采用ITS序列对广布种软靴耳复合种(C.mollis complex)进行了种内系统发育分析表明,ITS序列在复合种的系统发育分析中显示出一定的分辨能力。不同产地的材料在系统发育上与地理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保守认为,这个复合种下至少存在3个进化分支。
其他文献
边界层问题起源于流体力学中高速流经固体界面时产生的奇特现象,在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和大气海洋学等诸多研究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自1905年Prandtl建立边界层理论以来,人们先后建立并发展了多种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匹配渐近展开法、WKB方法与多尺度方法等.近年来,源于量子电动力学的重整化群方法被成功应用于包括边界层问题在内的众多奇异摄动问题的研究,并被Chen等人进一步发展为求解奇异摄动问题一致
微分方程的可积性既经典又现代,在天体力学、经典力学、量子力学以及黎曼流形上的测地流等众多研究领域都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因此引起了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们的广泛兴趣,并成为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本文利用微分Galois理论和Darboux可积性理论,研究几类微分动力系统的可积性与不可积性.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概述微分动力系统的可积性与不可积性的相关理论.第二章,我们结合Morales-Ramis理论
磁共振地下水探测技术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地球物理探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其主要应用集中在干旱地区找水,滑坡动态监测,堤坝渗漏检测和地下工程水害隐患探测等。特别的是,随着磁共振地下水探测由地面向地下发展,探测仪器也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探测线圈的改变,由百米级转变为米级和亚米级,如何在有限的尺寸下开发更高灵敏度及更低噪声的线圈传感器是磁共振地下水探测技术发展的难题。目前磁共振线圈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对石油和矿产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矿山开采和石油勘探的重心逐渐向深部转移,并努力查明第二深度空间的矿产资源情况,这就对微震等被动源定位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微震等被动源定位大多用的是逆向波场外推和走时反演等手段,这就首先需要了解该地区准确的速度模型、地下构造及岩性分布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首先利用主动源全波形反演(FWI,Full waveform inversion)方法来
所谓“云”,其实是对互联网及其底层基础设施的一种抽象比喻说法;而云计算(Cloud Computing,CC)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和交互模式,以此来提供虚拟化的资源。因此,获得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就是保护网络信息系统,确保其可靠性、完整性和私密性等属性。车载自组织网络(Vehicular Ad hoc Network,VANET)是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s,DK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主要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DKD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的重大难题。而中药复方属于组合药物,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和综合疗效的特点,是成为有效治疗DKD的潜在新措施。前期临床试验表明,中药复方“糖肾方”能够有效治疗DKD;多个基础研究也证实糖肾方具有抗炎、抗纤维化、降低血
栖息地退化和破碎化是对世界范围内物种多样性最主要的威胁。草原栖息地退化和破碎化对不同物种的影响不尽相同,对分布区狭窄和数量较小的留鸟种群影响最为显著。栗斑腹鹀(Emberiza jankowskii)为典型草原鸟类,分布区狭窄并急剧萎缩、繁殖成功率低、种群持续下降,其种群现状已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0年将其濒危等级由易危调至濒危,中国于2021年2月将其列入中国《国
早期断奶应激严重威胁着仔猪的健康生长,导致仔猪免疫力下降,肠道结构异常和功能障碍,并可能诱发肠道疾病,增加仔猪患病几率。沙棘多糖(Hippophae rhamnoides polysaccharide,HRP)作为一种免疫增强剂,能够增强免疫系统的抗炎能力与宿主防御反应。但是,HRP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免疫应激的保护作用未见报道,HRP抑制早期断奶仔猪肠道炎症损伤的机制尚未可知。仔猪小肠上皮细胞(i
小菇科Mycenaceae Overeem作为蘑菇目中的重要成员,全世界的种数超过700种,地理分布广泛,在自然界中具有分解枯枝落叶的生态作用,其中一些种类具有食用或药用等经济价值。本论文基于导师课题组对小菇科中扇菇属Panellus和小菇属Mycena已有的研究基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继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标本采集,以小菇科中的赤小菇属Cruentomycena、胶孔菌属Favola
猪生长激素是由19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类激素,主要由脑垂体分泌。大量研究表明生长激素具有促进蛋白合成、脂肪分解、骨细胞增殖、加快脂类代谢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研究者们最初尝试提取猪脑垂体组织中的生长激素,加以利用。但由于生长激素分泌呈周期性、分泌量少、纯化工艺复杂等各种因素,使得生长激素的研究只停留在试验阶段,80年代中后期,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通过基因表达的方式制备重组的生长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