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在鄱阳湖及湖滨地区所采集的218尾乌鳢标本对鄱阳湖乌鳢的外部形态、年龄与生长、繁殖等生物学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鄱阳湖乌鳢雄性个体基本体型指标的均值除头长/吻长指标外均大于雌性个体,雌雄乌鳢全长/吻长、全长/头长、头长/眼径之值差异显著,这对性别鉴定有意义。随着体长的增长,眼径比例的缩小十分显著。全长(Ll)、空壳重(wn)与体高(B)之间均以直线形式相关性最佳,其回归方程分别为;Lt=1.7699+0.1106B(r=0.98);Wn=515.81B-2195.9(r=0.97)。2.鄱阳湖乌鳢年轮形成时间主要在4~5月;渔获群体年龄由Ⅰ~Ⅵ龄组成,优势体长为35.5~48.8cm,优势体重为630~1224g;体长与鳞长关系呈直线相关,其关系式为;L=0.8124+10.119S(r=0.96,n=115)。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1.73×10-2L2.9474,r=0.97,n=115),属均匀生长类型,其生长适合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其主要参数为;L∞=76.80cm,W∞=6874.6g,K=0.2695,t0=0.08723,拐点年龄为4.02龄。为了更合理地利用鄱阳湖的乌鳢资源,现行捕捞有必要作适当调整,建议将捕获年龄提高到4龄,相应体长45~55cm,体重1500~2200g。3.鄱阳湖雌雄乌鳢成熟系数变化一年一个周期,在4月、6月有突出的两个峰值,6月的峰值最为突出,达11.13;雄鱼只有一个峰值,出现在6月,达17.9。在雄性个体上,发现雌雄嵌合现象,比例达4.6%;雌、雄乌鳢各月的肥满度有较大的差异,雄性乌鳢的肥满度峰值出现在7月,雌性出现在1月和7月;绝对生殖力变幅为8550粒~32699粒,并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平均为15470粒;相对生殖力(F/L)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且2~3龄时增加的最快,幅度为84.4;而F/W随年龄的增加逐步减小,且3~4龄时减小的最快,幅度为12.7。生殖力与个体生物学指标之间关系如下;F=25.078L1.7539(R=0.875),F=10.646W+6490.2(R=0.895),FL=3.875L1.3056(R=0.902),FL=29.064W0.4126(R=0.923),Fw=259808L-2.5679(R=0.932),Fw=965414W-1.1117(R=0.869)。鄱阳湖雌雄乌鳢性成熟最小年龄为1+龄,繁殖期为5~7月,属于一年2次产卵鱼类,雌雄比为1;0.95,雌略多于雄。4.人工催产、网箱孵化、分级培育的模式在乌鳢人工繁殖实践中是切实可行的。温度是重要影响因子,在温度为24~28℃时乌鳢催产效果最好。亲鱼选择体长在40~50cm左右个体较为合适。雌雄匹配以1;1与1;2两种方式催产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