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套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中习题的比较研究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tj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后习题是课堂知识的补充和完善,是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好的习题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及时为教师反馈教学信息,进而优化教学策略。纵观新课改后不同版本高中化学教科书的课后习题,习题数量大幅度减少,习题类型增加,一部分习题具有开放性、探究性、情境性等特点。但是不同版本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课后习题差别较大,教师和学生对课后习题的使用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这些习题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提出认知结构具有三个变量: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具体包括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的相关程度、原有认知结构与被同化新知识的分辨度,以及同化新知识时原有认知结构的稳固程度,合理的把握这三个变量,有助于实现学习的有效迁移。本论文以此为理论基础,对人教版、鲁科版、苏教版三套高中化学教科书的课后习题展开研究。首先对三套教科书中课后习题的数量和题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人教版教科书习题数量最多,鲁科版最少,苏教版适中。三套教科书的课后习题类型相同,但是各类型习题题量和比例差别较大。其次,从层次性方面对课后习题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四类:单一知识技能型、情境信息型、综合应用型、思维开放性。在此基础上,对三套教科书中课后习题的层次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四种题型的分布上可以看出鲁科版教科书的课后习题层次性较为突出,与人教版和苏教版教科书相比,不同类型的习题分布比较平衡。此外,以“无机非金属材料-硅”的课后习题以及“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章末复习题为对象,具体分析了不同类型习题的特点和作用,进而得出这两部分内容的习题在层次性方面体现出来的特点。最后分析近3年的新课标全国卷,并对其中涉及化学1、化学2的考点进行了整理,比较三套教科书中课后习题与高考题的一致性。发现新课标高考试题与人教版和鲁科版教科书的课后习题的一致性较好。通过对几道典型的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一部分高考题依然可以在课后习题中找到它们的“影子”,但是高考试题综合性很强,涉及考点较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针对上述结果,本文从教科书中课后习题的编写方面入手,对完善教科书中课后习题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课后习题应注重习题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究精神。其次,习题的设置要注重综合性,恰当把握习题的难度,使习题更具有层次性,争取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最后,习题的设置要注重与高考的衔接。这些研究以期为教科书中习题的编写提供一些参考,进而完善教科书中课后习题的设置,同时,有利于让广大师生正确认识教科书中习题的编写特点,并根据需要合理使用教科书中的课后习题,不让课后习题成为教科书的摆设。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使研究结果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此,也希望广大研究者们能对课后习题加以重视,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其他文献
分析了一种基于VPM的移动警务开发平台的解决方案,用于解决警务系统信息平台的软件体系结构和安全性问题。从平台的设计目标、体系结构、模块功能、业务流程和安全性等方面做
受传统唯分数论影响,形成了长期以来主要采用成绩分数对初中生进行学业评价的固定模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结果使用等方面结构单一,导致初中生学业评价逐渐走向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为了去除红外图像中的噪声,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变分理论的去噪算法。该方法继承了经典全变分模型在去除噪声中保护边缘的优点,结合图像平滑扩散原理,得到了一个全新的扩散函数;同时
汉语是我国的母语,语文学科是我国教育的根基。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最核心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这四种能力中,写作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张志公先生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