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影响的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wei271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气囊上滞留物间断引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包括对早发和晚发VAP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按完全随机设计,将该院2009年7月至2011年1月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的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本实验研究的是有病原微生物学证据的VAP患者。早发VAP发生率是对所有入选该组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评估,晚发VAP发生率是对机械通气至少5天患者进行评估。共纳入244例患者,将入选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引流组(123例)和对照组(121例)。所有患者均使用高容低压气囊可吸引气管导管,引流组每4小时用10ml注射器负压吸引气囊上滞留物,分别记录每个患者引流量。对照组除留取标本外不进行定期地气囊上滞留物负压吸引。定期采集两组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病原学定量培养,测量气囊上滞留物细菌的浓度,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留取标本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所有随机入选的机械通气患者每天筛查VAP的发生情况,直到第一次VAP的发生,或者机械通气28天。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拔管后喉头水肿情况、VAP发生时间及发生例数、住ICU时间、微生物学培养结果及患者预后等,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研究结果显示:有病原微生物学证据的VAP共63例,其中引流组24例,28天总体发病率19.51%(24/123);对照组39例,28天总体发病率32.23%(39/1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引流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以机械通气5天为分界线,引流组发生早发VAP(机械通气<5天)4例,发病率3.25%(4/123),对照组发生12例,发病率9.92%(12/1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引流组早发VAP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引流组晚发VAP(机械通气≥5天)20例,发病率22.22%(20/90,90为5天时仍机械通气,且除外早发VAP例数),对照组27例,发病率36.99%(27/73,73为5天时仍机械通气,且除外早发VAP例数),两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引流组晚发VAP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引流组和对照组1000个机械通气日VAP的发生例次数分别为17例次和30例次,两组发病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引流组1000个机械通气日发病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引流组和对照组VAP发生时间分别是9.3±2.5天和5.9±1.5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引流组VAP发生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引流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分别是12.5±4天和15±4.3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引流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引流组和对照组住ICU时间分别14.3±4.1天和16.5±3.5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引流组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引流组死亡15例,对照组死亡28例,两组的死亡率分别为12.20%和23.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引流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因喉头水肿出现呼吸困难共1l例,其中引流组6例,发病率为4.88%(6/123),对照组5例,发病率为4.13%(5/12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引流组拔管后因喉头水肿而出现的呼吸困难比例较对照组无明显增加。需要重新置管患者引流组3例,对照组2例,均未造成严重的临床后果。   3、引流组气囊上滞留物细菌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4、引流组VAP患者下呼吸道标本分离的病原菌中革兰染色阳性菌占13.51%,对照组31.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可以降低VAP患者革兰染色阳性菌感染比例;引流组中铜绿假单胞菌占18.92%,对照组23.4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气囊上滞留物引流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致VAP比例无明显下降,但有下降趋势。   5、对照组39例VAP患者气囊上滞留物培养优势菌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26.23%)、铜绿假单胞菌(20.48%)、肺炎克雷伯菌(9.84%)、金黄色葡萄球菌(19.67%),细菌分布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与下呼吸道分泌物优势菌结构和分布一致,多数表现为多重耐药或泛耐药细菌。   结论:   1、间断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可明显降低VAP总体发生率,包括早发和晚发VAP发生率。明显延长VAP发病时间,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降低死亡率,减少医疗费用。   2、气囊上滞留物引流技术是安全的,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反应。   3、间断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可明显降低革兰染色阳性菌感染所致VAP的比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比例亦有下降趋势,对鲍曼不动杆菌及肠杆菌感染致VAP影响不大。   4、VAP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菌种的一致性、构成比及耐药性相似。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