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慢性盐度胁迫下“吉丽”罗非鱼NKCC1amRNA表达的盐度一组织特异性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以“吉丽”罗非鱼[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melanotheron,♂)]为材料,研究NKCC1a基因表达的盐度-组织特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NKCC1a基因mRNA表达量存在显著的组织特异性,在低于25盐度环境中,NKCC1amRNA在鳃、肝、肾及肠中均有表达;当盐度从0提高到48时,表达量在鳃中与盐度变化呈高度正相关(R>0.9,p<0.01),在肠和肾中与盐度变化呈负相关(R≈0.7,P<0.05),但在肝中则不受盐度变化的影响。(2)当盐度提高到64,表达量在鳃和肠3h后达最高值,5h后下降,前后变化差异显著(P<0.05);表达量在肝中则是在5h后达最高值,变化差异也显著(P<0.05);表达量在肾中持续下降,但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揭示,在盐度高于25的环境中,“吉丽”罗非鱼主要由鳃组织的NKCC1a排出多余的离子以维持鱼体的水盐平衡,由此认为鳃组织在“吉丽”罗非鱼高渗透压调节中起最主要作用。
2、急性盐度胁迫下“吉丽”罗非鱼NKCC1amRNA表达变化研究
“吉丽”罗非鱼[体质量(21.4±5.4)g]从淡水直接转移至盐度为20、25水体中进行急性盐度胁迫实验。结果显示:(1)20水体中,24h内死亡率仅为12%,之后死亡率几乎没有变化;25水体中,5.35h时死亡率达到100%。(2)20盐度胁迫下,NKCC1amRNA相对表达量在鳃中先升高,在6h达到峰值,随后呈下降趋势,6h表达量是淡水对照的37.49倍,12h和24h表达量与淡水对照间差异显著(P<0.05);肠和肾组织中表达量总体呈先下降然后恢复的趋势。在肠中,转移后8h降低至最小值,仅为淡水对照的28.4%,12h和24h表达水平与淡水对照间差异不显著;在肾中,转移后6h表达量降至最小值,仅为淡水对照的20.86%,24h表达量与淡水对照间差异不显著(P>0.05)。(3)25盐度胁迫下,NKCC1amRNA相对表达量在鳃中呈上升趋势,4h表达量是淡水对照的4.31倍;但5h表达量与4h相比呈下降趋势,且二者差异显著(P<0.05)。肾中表达量在5h内无显著变化(P>0.05)。肠中表达量与20盐度下相似,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结果提示:鳃和肾NKCC1a表达的有限调节能力与“吉丽”罗非鱼不能适应25盐度有关;急性盐度胁迫下可能主要由鳃和肾来完成过多单价离子的分泌。
3、“吉丽”罗非鱼及其亲本“新吉富”罗非鱼、萨罗罗非鱼耐寒力评估
在上海地区室外自然降温条件下,连续3年观察测定了“新吉富”罗非鱼、“吉丽”罗非鱼(“新吉富”罗非鱼♀×萨罗罗非鱼♂)及萨罗罗非鱼对低温的耐受力,计算和分析了平均半致死水温。2008年,“新吉富”罗非鱼死亡水温范围是7.5~5.8℃,平均半致死水温是6.8℃,对水温降低过程中罗非鱼行为活动的变化进行了观察;2009年,“新吉富”罗非鱼和“吉丽”罗非鱼的死亡水温范围分别是10.8~7.6℃、12.4~9.2℃,平均半致死水温是:9.2℃和11.4℃;2010年,3种实验鱼的死亡水温范围分别是11.0~7.0℃、12.8~11.4℃和13.8~12.4℃,平均半致死水温分别是8.3℃、12.5℃、13.1℃,且3者间差异显著(P<0.05)。综合3年实验结果,开始死亡和100%死亡的水温是:“新吉富”罗非鱼分别为-11℃、5.8℃,“吉丽”罗非鱼分别为-12℃、9.2℃,萨罗罗非鱼分别为-13.8℃、12.4℃。3种遗传型罗非鱼耐寒力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种间差异,杂交能一定程度地改良耐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