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证券市场也不断成熟。2004年5月,我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内设立了中小企业板,如今中小板运行已经14年有余,中小板市场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涌入,并得到市场上广大投资者的青睐。但作为我国证券市场中一个新兴的板块,其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中小板上市公司偏好利用非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操控利润,以此提升公司的股价。和主板上市公司不同,中小板上市公司普遍处于成长期,发展迅速,受国家政策扶持力度较大,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在中小板上市公司净利润中的比重不可小觑,因此本文以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非经常损益对其股价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信息不对称、有效市场假说、信号传递等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特征及其非经常性损益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在中小板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政府补助、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占有较大比重,尤其是政府补助,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假设。本文选取464家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借鉴Olson经典价格模型,以年报披露日前后共11天的收盘价均价为因变量,以政府补助、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以及分别扣除该三项后的收益为自变量,以股份流通比例、少数股东损益、净资产、所得税费用为控制变量,建立模型,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方法对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小板上市公司分别扣除政府补助、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后的收益与股价显著正相关,政府补助与股价显著正相关,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与股价不具有显著相关性。接着根据实证结果分析对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提出了建议,同时也提醒投资者要关注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损益质量,关注政府补助等主要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要使用剔除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后的收益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及股票价格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