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展开,以征占土地开发建设为标志的大中城市扩展使大量的农民失去了维持生存的土地,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土地补偿机制,但目前这一机制还缺乏合理性和说服力,现存的农村土地界限模糊、征地理论滞后、补偿标准过低、操作不规范、补偿不到位、安置方式简单、安置责任不明确,就业制度缺位等问题,使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面临失地、失业、缺少保障的现实困境。农民失去土地后逐步变成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他们的权益受到了侵犯,成了游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个弱势群体,产生了失地上访、聚众闹事等现象。然而,农民失地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离开土地,不仅符合政府的发展计划,也是多数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关键是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真正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尽快构筑并完善合理的征地补偿利益分享机制,建立切实有效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体系。
本文详细分析了失地农民的产生原因、特点、现实需求和他们与政府间仍在进行的“博弈”活动,权衡了已有的失地农民问题解决办法的利弊,并提出了自己的新设想和决策建议。论文希望促进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更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牵引下完成人口资源的优化组合,逐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