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青岛乡村建设运动研究——以教育建设及其政府主导性为中心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kie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影响下,青岛的乡村地区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建设运动。青岛地区的乡村建设运动形成了自具个性的发展模式,在当时全国的乡村建设运动中独具特色,其中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政府主导性,在于政治力量的推动作用更显著,在于政府的参与性更强。这使青岛乡村建设运动是一种政府行为,而非民间行为;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行为,而非自下而上的乡村自救行为;是由政府人员组织、制定并执行,而非某些乡村建设派别的学者倡导、带领并组织的运动。同时,也使青岛乡村建设效率较高、建设速度较快于其他地区,但政府的完全参与也使之缺乏一种自励精神,不能形成一种由下而上的乡村建设运动。作为乡村建设起点的青岛乡村教育建设以推广乡村教育、输入现代文明、复兴乡村社会为目的,以行政力量推动乡村教育为手段,又强调“教训合一”的教育政策。它把乡村的儿童教育作为重点,兼顾乡村村民教育,并将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有机地连在了一起,提高了乡村的普遍文化水平,为乡区建设培养了人才,也为市区发展储备了“知识型劳动力”。在青岛市政府的推动下,在各专门负责机构乡区建设办事处的组织下,青岛乡村地区还顺利开展了农林、工务、医疗、卫生、环保等各方面的建设运动,并在短短六年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当时其他省市争相学习的榜样。青岛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模式不仅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青岛地区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我们今天的乡村建设、乡村城镇化和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二战结束后,在“和平宪法”及美国军事的庇护下,日本经济得以迅速恢复。20世纪70、80年代,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的地位。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日本成为与其经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