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酶法生产L-半胱氨酸和L-色氨酸的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ji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半胱氨酸与L-色氨酸在医药、食品和饲料等领域均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近年来,各行业对L-半胱氨酸与L-色氨酸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现有产量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因此,开发微生物酶法生产L-半胱氨酸与L-色氨酸的工艺路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室从富含DL-ATC的环境中筛选获得一株恶臭假单胞菌TS1138菌株,前期研究表明,该菌株能以DL-ATC为底物经由S-代途径酶法合成L-半胱氨酸。 本研究首先克隆鉴定了TS1138菌株酶法转化DL-ATC合成L-半胱氨酸的代谢途径中的另一个重要基因L-半胱氨酸脱毓基酶,并将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了重组表达以及分离纯化,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了考察,发现了羟胺可以作为其有效的抑制剂。 为了证明在TS1138菌株酶法转化DL-ATC合成L-半胱氨酸的过程中,L-半胱氨酸脱巯基酶对L-半胱氨酸的分解起关键作用,本研究建立了一种从蛋白水平分离L-半胱氨酸脱巯基酶的技术。以纯化的L-半胱氨酸脱巯基酶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得到L-半胱氨酸脱巯基酶抗体。通过Protein A的生物桥联作用,将该抗体固定于纤维素磁性微球上,制备得到纤维素免疫磁性微球,该微球能够特异性分离TS1138菌体裂解液中的L-半胱氨酸脱巯基酶,并且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能。利用经过该免疫磁性微球处理后的TS1138菌体裂解液转化DL-ATC合成L-半胱氨酸,转化率达到了96.4%,比原始水平提高了33.7%,并且保持稳定,从而证明了L-半胱氨酸脱巯基酶是导致L-半胱氨酸产率降低的关键因素。 为了研究该代谢途径,本研究还利用蛋白质组学实验分析了DL-ATC对TS1138菌体总蛋白表达的诱导作用,发现在不同诱导条件下,至少有十二种蛋白在表达量上出现了三倍以上的差异。而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则表明了L-ATC水解酶、L-SCC酰胺水解酶和L-半胱氨酸脱巯基酶酶基因在DL-ATC诱导条件下的表达量分别为无诱导条件下的143、162和159倍。另外,本研究还利用人工Mu转座技术,构建了TS1138菌株的Mu转座随机突变文库,获得4,000余株突变子。以合成L-半胱氨酸能力为筛选指标,对1,000余株突变子进行了筛选,发现有二十余株突变子合成L-半胱氨酸的能力表现为缺失或大为降低。 为了提高L-半胱氨酸产率,必须消除或抑制L-半胱氨酸脱巯基酶的作用,然而L-半胱氨酸脱巯基酶为TS1138菌株的必需基因,无法从基因水平敲除。因此,本研究建立了以TS1138菌体全细胞为酶源,以羟胺为L-半胱氨酸脱巯基酶抑制剂,重复利用酶源细胞连续多次转化DL-ATC合成L-半胱氨酸的生产工艺。首先对酶促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适反应条件下,底物转化率可达到95.6%,在酶源细胞的6次重复利用过程中,底物的转化率均可保持在90%以上。随后建立了产物L-半胱氨酸的分离纯化工艺。先将酶促反应液中的L-半胱氨酸氧化成L-胱氨酸;之后经树脂吸附、等电点沉淀等方法纯化获得L-胱氨酸,纯度达到99.1%,收率为78.6%;最终再通过电解还原的方法将L-胱氨酸还原为L-半胱氨酸。 此外,在酶法转化DL-ATC合成L-半胱氨酸的生产工艺基础上,本研究还建立了利用色氨酸酶转化L-半胱氨酸和吲哚合成L-色氨酸的生产工艺。 克隆了大肠杆菌JM109菌株的色氨酸酶基因,并将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通过对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重组表达的色氨酸酶活力达到宿主菌的约110倍。此外,还利用PCR介导定点突变技术对色氨酸酶氨基酸序列上的四个位点进行了突变(F231R,A232D,A265R与V274R),结果分别导致了色氨酸酶活力降低或完全失活,表明上述四个氨基酸位点均对维持色氨酸酶的活力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利用高效表达色氨酸酶的大肠杆菌酶源细胞,以L-半胱氨酸和吲哚为底物,进行了酶促反应合成L-色氨酸的研究。对酶促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适反应条件下,L-半胱氨酸的转化率约为81.5%,吲哚的转化率约为79.1%。此外,本研究还建立了L-色氨酸的分离纯化工艺,通过串联使用两种树脂排除反应液中其它物质的干扰,再经洗脱、减压浓缩干燥,获得L-色氨酸,纯度达到98.3%,收率为66.7%。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TS1138菌株酶法转化DL-ATC合成L-半胱氨酸的代谢途径进行了拓展研究,并且建立了L-半胱氨酸和L-色氨酸的酶法生产工艺,为最终全面阐明L-半胱氨酸的代谢途径以及实现以DL-ATC为底物酶法合成L-半胱氨酸和L-色氨酸的生产应用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是一种低碳、环保、节能的绿色住宅结构体系,其构件可以标准化、定型化、工厂化生产,施工周期短,是未来代替传统结构形式的新型结构体系之一,研究冷
由于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高层结构近年被广泛应用。高层结构可以看作是基本的楼层单元在竖向上叠加的一维周期结构。然而,从周期性的角度对高层结构进行分析却鲜有研究。固
近年来,水稻灌浆已成为作物生理生态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探讨水稻灌浆特性及其影响因子对指导水稻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水稻灌浆过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生理生化机理、栽培措施调控、减源疏叶等手段上,在基因水平上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揭示水稻灌浆过程灌浆相关数量性状的动态变化,本研究利用课题组由小穗小粒型品种密阳46和大穗大粒型品种FJCD建立的一个包含130个家系FIO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在水稻开花后6d、
鉴于目前钢筋混凝土框架在三维仿真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研究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探索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力学概念简洁明确、有效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