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国家,早期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受到西方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和模式的很大影响,引介、模仿、借鉴西方各国高等教育制度和模式,并不断转换其发展模式,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特征。就此,以往研究认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是西方教育的舶来品,其现代化发展走了一条依附发展的路径。这样的认识大抵是不错的,但是在重视事物发展的一个方面的同时,却忽视或弱化了事物发展的另外一个方面,即中国自身的自主性、主体性和民族性,从而影响了对早期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全面、客观地理解,尤其是对其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矛盾冲突性关注不够,研究不深。如传统与现代、西化与本土化、西化与现代化之间关系的纠结、冲突贯穿中国教育史始终。换言之,中国高等教育现代转型过程,并不能简单概括为一个单向的直线式的历史过程,而始终是一个传统与现代、西化与本土化之间复杂又漫长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是中国知识分子不断调整传统与现代、西化与本土化、西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不断进行借鉴与融合、超越和创新的现代化探寻过程。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没有放弃探索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的努力,这恰恰说明中国自身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进入21世纪,我国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立志要建设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现代的高等教育体系。但面对新世纪的新情况,应建设怎样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如何建立成为要面对的一个急迫的现实重大课题。借鉴世界经验是必要的,但总结和吸收我国自身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也是不可怠慢的重要环节。历史反思和现实关照要求对早期(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主要研究时段)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从新的视角进行梳理和分析。 研究时段的选定决定了本研究以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为主要方法。论文对个案的选择,参照了前人对个案选择的方法,同时考虑到本论文的研究主旨,以近代高等教育主体——大学为主,兼顾专科学校和学术研究,最终选定南开大学(私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由庚子赔款建立的留学培训机构演变而来的国立大学)、之江大学(教会大学)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专科学校)为研究个案。这种个案选择兼顾了高等教育的多类型和多层次,以更全面反映当时高等教育本土化发展的面貌。 论文以本土化为研究视角,本土化作为社会学概念,使之具有了社会学意蕴。透过不同研究视角,同一事物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从本研究搜集到的文献来看,对早期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的视角主要有教育学的视角、文化学的视角、哲学的视角和现代化的视角,这些研究视角对更全面地认识早期高等教育现代化历程还有不足之处。教育学的视角只是就教育论教育,使教育抽离了社会属性;文化学的视角和哲学的视角都是抽象的形而上的研究,抛开了高等教育的具象形态;现代化视角属于社会学视域,但它更多得站在了西方人的立场上,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转型是对西方冲击的应对,更多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对西方地模仿和学习,以及在这一背景下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本土化视角主要针对现代化研究视角的缺憾,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来看待中国早期高等教育现代化历程,对其做出全新的解读,使其呈现另一派面貌。 透过本土化视角研究早期高等教育现代化历程,着力点在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部因素分析上,重点展现:①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互动;②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需求对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促动;③学人立足中国、服务中国,自主地进行高等教育本土模式的探索。一句话,论文将重点放在分析学人如何探索适合国情和民性的特色高等教育模式上。通过分析,最终使人明白:外部力量(西方)只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条件,照搬西方现代化高等教育模式在中国推行,注定没有出路,本土化模式的探索是一种历史必然。 论文的布局谋篇遵循着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行动以及二者相互关联的思维路线,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由两章构成,下编由五章构成。 首先是导言,作为全文的开篇,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研究意义、研究文献回顾、本土化范式的提出、研究时段界定、关键概念、研究视角和路径、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 上编主要从研究主题的背景切入。第一章,从宏观历史的视角,阐明了中国高等教育本土化发展的国际背景及国内背景,指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本土化发展的历史选择性。 第二章主要对早期高等教育本土化发展的学术和思想背景进行探询和挖掘。主要从高教界知识分子入手,以当时比较活跃的、贡献比较突出的两大群体——教育学界和社会学界知识分子为例,来阐明学术界达成本土化共识的历史事实,着重阐述他们在学术本土化方面做出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展现教育本土化发展多主体参与的宏观背景史实画面。 下编的五章(第三、四、五、六、七章)主要以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无锡国专和之江大学为个案,具体阐述中国早期高等教育本土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展现国人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所体现出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民族性。 最后作为结论部分,再次重申中国高等教育本土化发展的历史事实,指明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继承性和世界开放性;说明多元化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呼吁大学应有文化自觉、承担文化使命。 本论文把以大学校长为主体的“大学人”推到历史前台,通过他们的理想、困惑、反思和求索,来感受传统遭遇现代时的矛盾、对立与融合;来体味面对西方现代化大潮时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延续的涓涓细流;来理解中国在内外交困的环境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不易;来感叹中国人在早期现代化建设中所体现出来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