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HYSPLIT和WRF-Chem两种模式研究了2011年6-8月黄山顶污染物浓度日际变化及日变化的成因。具体地说,利用所设计的一种基于HYSPLIT模式结果评估污染物平流输送强度的参数,分析了观测时段内平流输送对黄山顶污染物日际变化的影响;对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进行了改进,并分析了各档03浓度对应的源区分布;利用WRF-Chem模式基于自行细化的排放源资料对个例的数值模拟结果,研究了雨雾天黄山顶臭氧(O3)浓度也出现昼低夜高日变化的原因。主要结论如下:(1)平流输送评估参数与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平流输送对光明顶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安徽、湖北和江西三省交界区域的城市群向光明顶输送的污染物占到输送总量的一半以上;(2)光明顶03浓度>55ppbv、30~55ppbv、<30ppbv时所对应的主要源区分别为华北及长三角发达工业区、黄山西南方向的工业区、较远的南部沿海地区,影响光明顶污染物浓度变化的输送类型可以分为秸秆燃烧输送、发达工业区气团输送、西南方向气团输送和海洋性气团输送4种类型,对应的污染物浓度(CO/O3)(ppbv)依次为474.47/72.50、221.16/57.71、86.31/30.41、51.67/27.45;(3)雨雾天气条件下,黄山顶夜间O3主要来自远处的人为排放,而不是山顶上层的03富集带。03经平流运动向黄山地区输送,当遇到山体后会产生爬坡和绕流现象,爬坡气流可使部分03输送到山顶,从而使山顶夜间O3浓度升高,山体的阻挡作用使03在上游地区2km以下的气层内堆积,弗罗德(Froude)数越高,山体的阻塞效应和扰流越强,强烈的阻塞会使上游产生低层逆流和位势扰动现象,从而加强气层间的垂直混合。山体背面下坡风风速较大,出现背风槽,受之影响,O3呈现出波动的分布特征。背风槽随高度向上游倾斜,使黄山顶上空出现物质交换过程,上层的O3富集区域会向下延伸,但对黄山顶O3浓度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