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对颈动脉斑块进行筛查,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方法:150例受检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检查,检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对颈动脉斑块进行筛查,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方法:150例受检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检查,检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92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各变量及各变量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优势比(OR),评价各变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性。根据斑块的超声特点进一步分为稳定性斑块及不稳定性斑块,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结果:通过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单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等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进一步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得出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OR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糖尿病史(OR值为4.842)、年龄(OR值为0.946)及高血压史(OR值为0.542)。糖尿病史的OR值最高,说明有糖尿病史者得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最高。通过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CRP是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同时通过Spearsman相关分析进一步得出CRP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34,P:0.000),即CRP越高,斑块越不稳定。结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其无创性、经济、便捷、易于重复等优点,可作为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一个“窗口”。通过对颈动脉斑块进行筛查,并分析斑块的稳定性,指导我们结合临床及各项实验室指标探讨引起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从而间接评估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潜在风险,减少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当今,前列腺癌(ProstatecancerPCa)已成为全范围内的一个主要健康问题,是男性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雄激素阻断治疗是治疗复发性和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然而大部
目的:观察外源性线粒体损伤相关分子模式(MTDs)对肺泡巨噬细胞(AM)的致炎作用,以及自噬对MTDs诱导的炎症反应的影响,初步探讨自噬调控MTDs致炎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提取SD大鼠肝脏组织MTDs,采用Janus Green B进行线粒体染色;体外培养NR8383细胞,分别予non-MTDs、MTDs、LPS+Nigericin、RAPA+MTDs、3-MA+MTDs、MCCC950、MCC
目的:1探究机械力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2研究机械力对盆底骶韧带成纤维细胞形态结构及细胞骨架的影响。3探讨细胞骨架形态功能的改变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
目的:巴克斯毛霉(Backusellacircina)属真菌门,接合菌亚门,毛霉目,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毛霉目真菌是接合菌中在经济效益方面比较重要的一类,可分为14科,55属,40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
目的:探讨早发性帕金森病(EOPD)与晚发性帕金森病(LOPD)患者合并抑郁的相关情况;探讨EOPD与LOPD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发病率、影响因素以及相关认知损害亚领域之间的
目的:观察不同干预治疗措施对伴至少一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压控制效果及一般指标如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和血生化指标如空腹血糖(FPG)、血脂、肌酐(CR)、尿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据2002年我国大规模高血压患病率的人群抽样调查结果,我国成年人(18岁以上)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按2006年我国人口数量与结构,估算目前我国约有
背景和目的癫痫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在我国,约有900万癫痫患者,每年新增患者约40万。因其病程长、频繁发作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患者反应力、记忆力下降,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结合文拉法辛、劳拉西泮与单纯使用上述两种药物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的疗效差异;并评估 rTMS联合药物的方案在GAD治疗方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目的:研究血同型半胱氨酸(Hyperhomocysteinemia)和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和阿尔茨海默病(AD)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样本院2014年7月-2016年3月老年病房65岁以上住院病人。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