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烯、锑烯的光学特性及生物光子学应用研究

来源 :深圳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ur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发展方兴未艾。磷烯(Phosphorene,BP)和锑烯(Antimonene,AM)同属新兴的单元素二维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当前材料、光电、器件、能源、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目前肿瘤光学治疗与诊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对磷烯和锑烯的合成和光学性质分析之后,聚焦于磷烯、锑烯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以下研究:1、开发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NIR)响应的光热治疗;2、NIR响应的药物可控释放;3、X射线响应的放射增敏等癌症治疗手段;4、基于可见光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生物传感器的癌症标志物诊断手段。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黑磷/还原氧化石墨烯(BP/rGO)杂化物的NIR光热治疗。BP已被证实是性能优异的光热剂,但价格昂贵、容易降解等特性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通过形成化学键预先占据BP的孤对电子有望是解决BP不稳定问题的有效策略。采用超声辅助剥离和退火工艺,以廉价的红磷为原料制备了黑磷并合成了BP/rGO杂化物。表征结果显示BP与rGO形成了磷-碳(P-C)共价键,提高了BP的稳定性。经聚合物包覆后BP/rGO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的NIR消光系数(21.96 Lg-1cm-1)、光热转换效率(57.79%)。光热性能的提高可能来源于P和C的晶格失配缺陷。细胞和裸鼠水平上的研究表明,BP/rGO拥有优异的NIR致光热消融肿瘤的效果,且毒副作用小。该工作为合成BP晶体和BP/rGO杂化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并提出了一种基于BP的新型光热剂(PTA)。2、BP@水凝胶智能NIR光控药物释放系统。肿瘤治疗的给药方式仍面临诸多挑战。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采用一次注射、智能释放的系统被认为是有前景的方案。光响应性水凝胶具有最小的侵袭性和可控释放的潜力,是一种理想的药物控释平台;黑磷纳米片(BPNSs)具有高的光热转换效率、优异的生物可降解性等综合优点。因此,基于BPNSs和低熔点琼脂糖构建了BP@水凝胶载药平台。BP@水凝胶被注射到肿瘤部位后,由于体温温度较低导致的相转换而变成固态。在NIR激光照射下BP@水凝胶经历了可控的软化和熔化状态,实现了可控的光触发药物(阿霉素,DOX)释放和水凝胶降解。并且,上述药物释放速率可由内部参数(如琼脂糖、BP和药物的浓度)和外部参数(如NIR光功率、光照时间)精确调控,这有利于抗癌治疗的临床应用中维持有效的血液药物浓度。尤其是,BP@水凝胶对各类细胞的毒性极小,且水凝胶和BPNSs在治疗结束后均是可降解的,这使得它们在临床转换中颇具前景。3、二维锑烯用于X射线放射增敏。当前的放射增敏剂受到清除率低或制备过程需要多步反应等限制。锑烯具有高的原子序数(High Z)、可通过肾脏快速清除、合成简单可靠,有望成为理想的X射线放射增敏剂。锑剂用作药物已有几个世纪且五价锑剂仍是治疗利什曼病的一线药物。锑烯或锑剂的上述性质诱使我们将锑烯的应用拓展到X射线放射增敏和癌症治疗中,但其辐射催化致活性氧(ROS)增强的机理尚不清楚。基于此,我们设计合成了自身具有放疗增敏效果的锑烯量子点(AMQDs)和锑烯纳米片(AMNSs)作为新一代放射增敏剂,并试图探讨其放疗增敏的机制。首先采用液相剥离法成功制备了AMQDs和AMNSs,经双亲性PLGA包覆得到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锑烯纳米粒子(AMNPs@PLGA)。多种表征手段证实,X射线辐照能诱导AMNPs氧化进而形成异质结AMNPs/Sb2Ox(x=2和/或5),相比之下,具有更小尺寸和更大比表面积的AMQDs比AMNSs可产生更多的三价锑(Sb(III))和ROS,促进了肿瘤细胞的凋亡。提出了Sb/Sb2Ox异质结构辐射催化的电荷分离模型,试图揭示增强的ROS的产生原因。发现该模型满足Z构型,在X射线激发下,Sb2O3的导带(CB)中的激发电子可迅速与Sb的价带(VB)中的激发空穴复合,增加了Sb的CB中的激发电子与周围3O2之间的能量转移的机会,从而增加了1O2。这项工作拓展了锑烯作为下一代放射增敏剂的应用,并为理解异质结的辐射催化增强ROS的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4、基于锑烯纳米片的SPR传感器用于miRNA的超灵敏检测。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技术具有无损、免标记、重现性高、成本低等诸多优势,但迫切需要具有大的吸附的先进材料,以提高检测性能。与石墨烯相比,锑烯与单链DNA或者RNA具有更强的相互作用,更适合用于检测单链DNA和RNA,但锑烯和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光学传感中的应用仍不清楚。基于此,采用层层组装工艺开发了基于锑烯的SPR生物传感器,用于特异性地无标记检测临床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如miRNA-21和miRNA-155,最高检测限(LOD)达到10 aM。提出的生物传感器是首次报道的基于锑烯二维材料进行临床相关核酸检测的方法。
其他文献
聚类是一种重要的无监督数据分析技术,它主要用于将数据对象分块,并生成簇集。簇集内,簇内对象比簇间对象更相似。在数据聚类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估计数据内蕴含的簇的数量。因为很多常用的聚类技术需要簇数目参数。在对包含着大量簇的高维数据聚类时,这个问题变得更具有挑战性。这是因为簇数目参数可以反过来作用到聚类结果。我们将在本文内提出GMM-Tree,来估计簇数目和初始的簇中心。这个名称是Gamma Mixt
图像去噪作为一种预处理在数字图像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人们可以通过改进相机的性能来提高图像质量,但在许多应用中需要对图像的内容进行增强来实现图像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由于图像在获取和传输过程中受到相机震动等的干扰,以及大量图像和视频是在恶劣条件下拍摄获得的,因此在对图像内容进行识别等后续处理之前必须对图像进行有效去噪处理。按来源,图像的噪声可分为加性噪声、乘性噪声以及混合噪声。图像去噪过程是针对不
伴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机载雷达的轻重量、低成本、低功耗及高性能等需求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现有的大多数机载雷达阵列按照奈奎斯特采样均匀配置,导致高频段高分辨力的雷达系统阵元数较多、系统复杂、阵列互耦严重、功耗高、成本较高。稀疏阵列(如最小冗余阵、嵌套阵、互质阵等)通过稀疏布置阵元,能够得到比实际阵元更多的虚拟阵元和更大的孔径,可为机载雷达小质量、高频段、低成本、低功耗和低互耦发
随着高性能计算机的不断发展,节点之间互联的容量需求持续增长,现有的光互联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需求,亟需发展节点之间光互联复用技术。柱矢量光束多路复用已经显示出具有增加自由空间和光纤通信信道容量的巨大潜力。复用和解复用器以及支持高阶模式传输的光纤是柱矢量光束光纤通信系统的关键器件,但是目前还缺少高效率和大动态范围的柱矢量光束解复用器以及支持高阶柱矢量光束传输的光纤。针对目前柱矢量光纤通
图像增强是图像处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目的是通过添加特定信息或进行特定变换来有选择地突出或保持源图像中的重要特征,以得到满足用户需求的结果图像。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图像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图像增强技术涉及的研究领域日益广泛。由于彩色图像已经非常普及,并且它所包含的内容和表达的丰富信息是灰度图像无法比拟的,因此,对彩色图像增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重彩色技术和去彩色技术是彩色图像
人类日益扩大的信息交互与传递需求,导致网络运营商需要更高速率,更高稳定性的通信系统来进行人类社会及经济活动的支撑。而全光通信及信号处理在近年来一直是研究热点,被广泛认为是克服当前电光通信系统中“网络瓶颈”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全光信号处理的研究非常依赖于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因此具有更好的非线性光学特性的光学材料的研究迅速成为研究热点。二维材料以它优异的光电特性,在光电器件的应用方面逐渐崛起,并被认为
圆对称结构光因其独特的场分布及光学特性使其在多个研究领域被广泛关注,例如光镊、粒子操控、光学成像、超分辨、量子信息等。特别是在光通信领域,因其携带的空间模式具有无穷的正交区间,可将不同的数据序列加载到不同的模式信道,实现空间模式复用通信。由于圆对称结构光所携带的模式主要通过空间相位和偏振调控来实现,利用相位型或者偏振型调制器件即可实现圆对称结构光模式的复用及解复用。此外,圆对称结构光模式的变换只需
近年来,随机激光器成为了快速增长的一类光源,其中常规的光学谐振腔被无序增益介质(例如激光晶体或半导体粉末)中的多散射反馈所替代,这种类型的激光器具有稳定性好、体积小、价格低廉等突出优点。尽管随机激光器具有许多有趣的特性,但是它们中大部分都缺乏激光的一些基本特质,如方向性和高功率。为克服其不足之处,研究者们相继提出了基于多层结构、空芯光子晶体光纤结构以及波导阵列等低维结构的随机激光器。而基于光纤的随
近年来随着高性能宽带通信系统的演进,无线通信设备的能耗问题日益凸显。常规通过手动更换电池/充电的方法存在人力开销大、成本高和高通信中断率等诸多根本的技术瓶颈,难以在大规模的无线网络,尤其是将来的物联网系统中广泛应用。近年来新兴的无线射频充电技术的兴起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供能方法。通过使用射频无线充电设备,可以远距离对大量的无线设备进行无侵入性的持续供电。这项革新的供电技术也催生了通信领域的一个重要
现代雷达系统为了更有效地检测和跟踪目标,通常需要采用大带宽、多通道的信号处理方式来提升雷达对目标(如距离、速度、角度等参数)的最大探测范围、分辨率、测量精度等探测性能。受限于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大带宽往往会带来高采样率和大数据量等问题。然而,目标在雷达探测背景中是高度稀疏的,有效的目标信息只占海量雷达数据的极少一部分,造成了雷达系统在实现目标检测时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近年来压缩感知(Comp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