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后,被正式纳入我国的国家发展议程,也成为以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新的发展战略。作为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战略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对促进亚欧非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就沿线国家经济贸易发展水平来看,除西部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外,大多是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处于同一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具有较大相似性,这意味着中国与这些国家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存在竞争性,而近年来双边贸易的迅速增长则表示中国与各国之间还存在着内在的互补性。“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研究中国与沿线各国的贸易竞争与互补状况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现意义非凡,分析构建中国与各国产业空间布局战略,才能够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为经济带的迅速崛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产业支撑。文章选取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中与中国进出口贸易最为密切的六个国家即:俄罗斯、印度、伊朗、哈萨克斯坦、伊拉克、巴基斯坦作为研究对象。这六个国家不仅是连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南北向和东西向的战略节点,也是大国角逐和政治势力博弈的辐射区,这里虽然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利益空间,但是同时也是世界政治经济的塌陷区。文章首先探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的背景下,六国国内经济贸易发展的宏微观环境,与中国贸易进程中所取得的一些成就以及遇到的种种问题。实证分析部分从经济贸易角度,基于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WITS数据库、UNCTADstat数据库、贸发会议报告等,从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两个角度,通过测算中国与六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和贸易结合度指数,来厘清中国与这六个国家的产业优势、劣势,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情况以及贸易关系紧密程度,从而探索符合经济带区域特征和地缘政治的贸易模式,为促进全面协商布置经济带产业发展布局战略的经济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贸合作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政策建议。通过指数测算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总体上来看,中国与六国贸易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双边经济贸易发展潜力巨大。虽然俄罗斯、印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在制成品上的比较优势在不断提高,在一些产品生产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力,但是在制成品领域,中国仍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而从贸易结合度指数测算结果可以得出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一直相当紧密。所以,目前在制成品层面上的竞争局势状况依然良好。但中国仍应不断强化自身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产业专业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深对各国产业结构的分析调查,针对各国国情,调整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除印度外,其它各国在能源产品上比较优势值都比较高,而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能源依赖性仍在不断增强。针对能源问题,中国需要从国内国外寻找多方渠道解决。另外,中国与各国间的合作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现象,需要加大与各国间贸易优惠政策磋商、自贸区谈判等的力度,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共建“丝绸之经济带”战略构想正是有效化解这一壁垒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