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灾害和其他自然灾害有着不同的特点,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的突发性和毁灭性。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2010年的玉树地震再到2013年的芦山地震,仅在5年时间里,就已经发生了三次7.0级以上的破坏性大地震。而目前地震预测、预报都还属于国际性难题,成功的预测、预报案例屈指可数,地震预警却可以在避震减灾方面大展拳脚,得到了政府和公众的极大关注。而地震预警信息应该由谁发布、发布对象是哪些、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发送、发布内容需要表明怎样的地震事件信息及其对策,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相关政府启动相应救灾机制的及时性和社会公众采取避震措施的好坏。汶川大地震后,我国政府才对地震预警技术给予了重视。而在国外日本、美国、墨西哥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技术却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此为了减轻地震灾害,挽救更多生命和财产,我们需要有完善的、高效的、及时的、准确的、关键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技术。本文主要从地震预警发布时涉及的地震预警的级别大小、发布的对象,发布对象的优先级,发布的内容,解决信息堵塞等方面,发布到达时涉及的社会民众能否获得信息和民众获得信息后,能否及时反应做出正确的避震措施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了划分地震预警等级、划分对象、划分区域的关键发布技术以及完善发布方式、发布内容的具体解决方案。本文第一章首先介绍地震预警的研究意义,分析国内外地震预警技术的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最后论述主要的研究内容、特色创新点以及组织结构。第二章探讨地震预警的关键技术,先从地震预警的原理、地震预警系统方面进行发布技术的理论分析,接着引出对关键发布技术的思考,从地震预警发布技术的工作过程和发布思路两方面进行分析。本文的关键发布技术的研究主要放在第三章和第四章进行。第三章主要研究地震预警等级划分和对象划分的发布技术。参照国家突发事件的预警并结合地震发生的严重性、破坏程度、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划分出5个地震预警等级。在研究对象划分的发布技术时,首先确定发布主体,发布主体的存在才能让发布的地震预警信息具有可信度,再根据地震预警的级别大小确定不同的发布对象和应开展的防震措施。地震预警级别越高,发布对象的覆盖就越全面。第四章研究划分区域的发布技术。以地震预警盲区的最理想范围为分界线划分预警盲区以内、预警盲区以外、远区等区域;并针对破坏性的大震在预警盲区以内主要搭建以抗震救灾救援为主的发布对象优先级架构,在预警盲区以外主要搭建与地震横波赛跑的紧急预警信息发送和抗震救灾救援为主的发布对象优先级架构。第五章研究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方式和发布内容。发布方式从种类、达到的最终效果进行探讨;在发布内容的研究中分预警盲区以内、盲区以外、以及远区;最后为保障整个预警发布平台的良好、规范的运作,提出了相关的立法思考和发布的应对策略。在地震发生后,当破坏性地震波尚未来袭的数秒至数十秒之前,地震预警中心的发布主体通过各种发布方式向不同的发布对象进行相关预警信息的发布,社会公众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成功避震,相关政府部门可以立即启动救灾响应机制,相关救援部门做好随时充当第一线以及救灾物质存储的准备,一些大型设施可以立即关闭,避免引起次生灾害。最终目的就是达到减轻地震灾害,避免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