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类中药有效成分促血管新生分子机制初步研究

来源 :内蒙古医学院 内蒙古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r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旨在从活血化瘀类中药有效成分(川芎嗪、葛根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中筛选出对脑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的单体药物,并结合功能基因芯片技术,扫描筛选出与促血管新生密切相关的基因。方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通过神经行为学评分和TTC染色分析不同药物对脑缺血的作用。采用功能基因芯片技术观察药物在四个时间点(3、6、12、24小时)对大鼠缺血侧皮层半暗带中血管新生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应用RT-PCR进行复证。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血管新生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羟基红花黄色素A明显改善脑缺血动物神经症状,减小脑梗死体积。基因芯片结果提示,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24小时内MCAO模型组有75个基因表达发生显著变化,其中19个显著上调,56个显著下调;大部分血管新生激活基因(缺氧诱导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在缺血后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下调;IL-1β、MCP-1等炎症和趋化因子基因持续上调;而HSYA给药组,有85个基因发生显著变化,其中58个显著上调,27个显著下调。变化最为明显的是血管新生诱导因子基因和炎症相关因子基因。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HSYA可使IL-1β、IL-6、TNF-α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使IL-10、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调,其上下调作用具有不同的时相性。结论:HSYA促血管新生早期的分子作用机制是一个多因子多通路参与的网络化过程,其中对血管新生相关基因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其分子基础之一。
其他文献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目前,对于恶性和复发的胶质瘤患者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的预后并不乐观。分化障碍是恶性肿瘤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而诱导分化是
截叶铁扫帚(Lespedeza cuneata(Dum.Cour.) G. Don),系豆科胡枝子属植物。胡枝子属(Lespedeza)为豆科蝶形花亚科植物中一个比较大的属,全世界本属植物约有60余种。在我国截叶
癌症是目前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天然产物中寻找疗效显著,毒副作小的抗肿瘤新药已成为当今医药领域的重大课题。鼠李科植物马甲子为民间用药,药典中还尚未收载。目前与马甲子相关的药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根、果实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等方面,还未见与其抗肿瘤活性有关的报道。课题组基于民间用马甲子治疗消化道肿瘤的经验,以马甲子叶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内、体外相关实验考察其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活性,确定马
黄皮酰胺是从芸香科黄皮属植物黄皮叶的水提取液中分离得到的七种有效成分之一。药理学试验表明天然黄皮酰胺有明显的促智作用,能改善多种原因包括Aβ引起记忆障碍的作用、提高突触效能和新突触形成的作用、提高皮层,海马组织蛋白磷酸酯酶活性,同时研究还发现黄皮酰胺具有能明显降低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高谷丙转氨酶的作用,是很有前途的促智药物和保肝药物。但黄皮酰胺溶解性能较差,难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水溶性也比较差。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