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旨在从活血化瘀类中药有效成分(川芎嗪、葛根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中筛选出对脑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的单体药物,并结合功能基因芯片技术,扫描筛选出与促血管新生密切相关的基因。方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通过神经行为学评分和TTC染色分析不同药物对脑缺血的作用。采用功能基因芯片技术观察药物在四个时间点(3、6、12、24小时)对大鼠缺血侧皮层半暗带中血管新生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应用RT-PCR进行复证。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血管新生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羟基红花黄色素A明显改善脑缺血动物神经症状,减小脑梗死体积。基因芯片结果提示,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24小时内MCAO模型组有75个基因表达发生显著变化,其中19个显著上调,56个显著下调;大部分血管新生激活基因(缺氧诱导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在缺血后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下调;IL-1β、MCP-1等炎症和趋化因子基因持续上调;而HSYA给药组,有85个基因发生显著变化,其中58个显著上调,27个显著下调。变化最为明显的是血管新生诱导因子基因和炎症相关因子基因。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HSYA可使IL-1β、IL-6、TNF-α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使IL-10、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调,其上下调作用具有不同的时相性。结论:HSYA促血管新生早期的分子作用机制是一个多因子多通路参与的网络化过程,其中对血管新生相关基因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其分子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