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外汇储备越来越成为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因素。外汇储备不仅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也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和稳定货币汇率的能力,一直备受国际金融机构和各国政府的关注。伴随着近十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我国外汇储备不断迅猛攀升,2006年末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高居世界第一。对于中国外汇储备额是否适度进行研究已成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建立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是我国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外汇储备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依次阐述和比较了国际储备需求理论中的比例分析法、储备需求函数法、成本-收益分析等诸多理论并对这些理论的优缺点进行归纳总结。本文以这些研究成果作为研究的理论背景及借鉴,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实证方法,对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性进行研究。本论文以外汇储备适度性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外汇储备的宏观经济效应,对外汇储备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进行细致研究。
本文首先通过计量统计方法基于近26年来的统计数据从长期和短期两个视角实证分析了外汇储备激增对我国基础货币的供应及物价波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解释了我国外汇储备激增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然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阿格沃尔模型作了改进,并运用改进后的阿格沃尔模型对1994-2005年间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的福利效应进行量化分析,从根本上分析我国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和收益。
采用经验法则,即R/M(储备对进口)比例分析法和R/D(储备对外债)比例分析法对我国近20年来的外汇储备是否适度进行验证。通过研究外汇储备对宏观经济的实证分析得出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过量的结论。高额的外汇储备,表明我国经济地位的提高,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实力的增强。但同时也应看到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并非越多越好,过量的外汇储备会对我国经济的运行产生负效应。
最后本文阐述了典型的东南亚国家和挪威外汇储备的管理模式及其特点,然后对这些国家外汇储备管理模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有关外汇储备管理的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及建议,实现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管理的目标,保持流动性、安全性的基础上寻求收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