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砷污染土壤的研究国内外报道都很多,但是对于外加砷源土壤的研究的报道则很少。本研究主要采用室内模拟的方式,添加外源砷的质量分数为0、500mg/kg,1000mg/kg,2000mg/kg等,研究了外加源砷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变化,并与调查土壤作比较。同时从驯化土壤中筛选出抗砷优势菌,为微生物修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外源砷驯化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随着添加砷的量增加而减少。其中自养微生物先随着添加的砷的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反映出土壤中的砷会对自养微生物形成抑制和毒害作用,随后随着砷的浓度增加而上升;异养微生物则是呈波浪形变化,表明低浓度砷对异养微生物有刺激生长作用,高浓度砷对异养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对砷污染土壤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无砷的有机培养基中,茶场土壤的细菌数比受砷污染区的土壤多。在含砷的培养基中,砷污染土壤的细菌数比茶场土壤的多,特别是含砷较高的培养基时,茶场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大大下降,而砷污染区土壤中本身含有大量的抗砷耐砷菌,砷更成为了某些抗砷菌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因此微生物的数量大大增加。通过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手段,研究了外加不同梯度的砷源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土壤中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低浓度砷有一定的耐受性,而个别种群对砷污染较为敏感,种群数量大大降低。随着土壤中砷浓度的增加,对土壤中微生物基因多样性的影响也逐渐增强,有些条带明显变暗或消失,说明砷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外加砷源达到2000mg/kg时,有些条带明显变亮,且出现了新的条带,说明出现了新的抗砷优势菌群。各处理土壤中占优势的菌种仍普遍存在,但不同泳道之间条带的亮度变化明显,表明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存在着一个随砷污染加强而变化的现象。从外加高浓度砷来驯化的土壤中筛选出的菌株B、C、F、N、P属于节杆菌属,E、K属于从毛单胞菌科,I、L属于产碱杆菌,J属于微球菌。综上所述,外源砷对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生态都有明显的影响。筛选抗砷性优势菌,对于微生物修复受砷污染土壤有实际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