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以来,社会各界在探索中国农村的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为改进农村社会和推进乡村建设进行了多次地尝试。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乡村自治和乡村教育演化而来的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运动是一场以复兴农村社会为宗旨,由城市知识精英发起并主导,在国民政府的支持参与下,通过民众教育,启发农民的参与意识,寻求乡村社会改进的社会运动。虽然乡村建设运动失败了,但是其宣传教育的影响,仍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民的观念和生活,为农村社会的进一步变迁打下基础。历史进入21世纪,为解决农村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政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乡村建设运动中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实践为研究对象,从宣传渠道的选择和宣传方法的应用中,探索对农政策宣传中的传播策略和对农民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转变的启蒙意义。任何社会变革都会在特定的社会舆论环境中发生,本文首先对民国时期的社会舆论环境做了简要的介绍,分析了当时“复兴乡村”思潮兴起的社会背景。其次,把乡村建设运动作为个案,剖析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宣传主体,宣传对象的地位和作用。在本文的第三部分,介绍乡村建设运动中,乡村建设人员对组织传播渠道、人际传播渠道、大众媒介渠道和文艺传播渠道的选择和应用。最后,对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宣传方法进行梳理分析,提出典型示范法、劝导法、情感感化法、利益诱导法和提示告诫法等宣传方法。通过个案研究,初步总结和探讨其传播模式以及乡建运动者的宣传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