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变真空电弧开断阴极斑点及弧后过程的动态特性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0405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空开关以其优异的灭弧性能被广泛应用于交直流开断及航空航天领域。现有的商用真空开关设计主要针对工频交流开断工况,在应用于直流、中高频等瞬变电弧开断时,阴极斑点无法充分扩散,弧后介质恢复速度变慢,增大弧后重击穿的概率。本文针对瞬变电弧开断条件下阴极斑点及弧后介质恢复过程中弧后电流、微观粒子的动态变化特性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中高频开断阴极斑点动态特性进行实验研究。采用杯状纵磁触头,研究了在不同频率和di/dt条件下阴极斑点初始扩散速度变化规律,发现阴极斑点初始扩散速度与(?)成正比;研究了在整个燃弧过程中阴极斑点扩散速度与磁场、金属蒸气密度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根据扩散速度、斑点尺寸等特点对阴极斑点进行了分类,分析了阴极斑点类型转化的临界条件及对应的发射机制。通过实验结果统计,建立了电流过零前阴极斑点分布直径与电流频率、幅值的定量关系,为弧后初始等离子体密度的计算提供依据。其次,采用平板触头和纵磁触头,通过中频电流开断实验对di/dt相对较小时真空电弧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发现,在电弧电流较小时,存在电弧不稳定现象。获得了起始不稳定电流随di/dt的定量变化规律,分析了磁场对电弧不稳定的影响。通过对等离子体密度与电弧稳定性的分析,结合等离子体滞后于电流瞬时值的特性,建立了弧后初始等离子体密度计算模型,为弧后过程的仿真模拟提供了初始条件。根据间隙的物理意义,建立弧隙间鞘层区和等离子体区的等效电路模型,仿真了电弧不稳定过程电压尖峰及弧后瞬态恢复电压波形,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了各阶段电压电流变化的影响因素,验证了所提出的等离子体密度计算模型的准确性。此外,通过高di/dt条件下弧后电流的测量实验研究了弧后间隙内的粒子分布特性。分析了在鞘层开始生长前弧后电流变化率di/dt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建立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了瞬态恢复电压与弧后电流波形变化的对应关系。并且根据电极表面的发射机制,分析了弧隙间等离子体的运动及分布特点,提出了“等离子体耗尽区”的概念,合理解释了di/dt变化的原因。基于PIC-MCC仿真模拟,分析了等离子体密度、金属蒸气密度对等离子体耗尽区发展速度的影响,并讨论了弧后电阻的变化及其对弧后电流变化率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对中高频交流开断及直流开断的弧后电流测量实验,对弧后鞘层生长过程中金属蒸气对等离子体密度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弧后电流波形对时间积分,获得了弧后电荷随频率、di/dt的变化趋势。结合阴极斑点分布规律以及金属蒸气计算模型,分析了阴极斑点的运动对金属蒸气密度的影响,总结了金属蒸气电离对弧后电荷及弧后电阻的影响规律。讨论了金属蒸气与带电粒子之间的碰撞对弧后电流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蒸气密度越大,带电粒子的速度越小,弧后电流的持续时间越长。建立了考虑金属蒸气电离的弧后等离子体密度衰减计算模型,并讨论了金属蒸气电离程度对弧后鞘层生长速度的影响规律。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完善真空电弧理论并拓展其在瞬变电弧开断领域的应用有重要意义,能够为阴极斑点扩散及弧后介质强度恢复速度的调控提供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铣削加工是高端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加工手段,其相关基础理论与优化方法研究对于提升加工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进给速度优化方法的适用性、精度与效率不足问题,本文开展了基于铣削力预测模型的加工参数影响分析与优化方法研究,主要包括面向刀位信息输入的铣削力建模方法与面向恒铣削负载约束的进给速度优化方法,从而为复杂曲面铣削中的参数优化提供理论支持。传统的铣削加工规划多为恒进给速度加工,这导致总体加工效
第一部分双特异性抗体M802的构建及特性检测目的:构建及纯化靶向HER2/CD3的双特异性抗体M802,并检测M802的相关特性。方法:我们采用分子克隆的方式将HER2/CD3双特异性抗体对应的各条链的编码序列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中,然后将表达质粒转染至293F细胞中进行表达。我们收集细胞上清并通过蛋白A亲和层析和阳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得到的异二聚体,命名为M802。我们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
第一部分CaV1.3在听觉通路中的表达与年龄的相关性目的:探究CaV1.3钙离子通道蛋白在不同年龄阶段C57BL/6J雄性小鼠中听觉通路中的表达情况,评估CaV1.3在听觉通路中的表达与年龄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运用免疫荧光、PCR、western-blotting、流式细胞术等检测方法评估CaV1.3在C57BL/6J雄性小鼠耳蜗和听觉中枢通路中的年龄相关性表达。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技术特异性标记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各种环境污染物中,重金属污染物和药物类污染物因其难以降解和易于生物蓄积备受关注。目前,环境污染物由过去简单的痕量分布发展为复杂的多水平分布,因此实现不同浓度水平污染物分子的高效分离在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控制以及资源循环再利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各种分离技术中,基于支撑液膜(Supported li
头戴式眼动追踪系统是一种自然的视觉注意力分析和人机交互工具,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的热点研究领域。本学位论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对人眼凝视点进行高精度推算这一挑战性难题,从真实环境中人眼瞳孔检测、空间凝视点估计、头戴式眼动追踪系统设计等几个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针对真实环境中瞳孔检测稳定性差的问题,构建了人眼图像特点驱动的瞳孔检测方法。通过对人眼图像的
背景细胞内tau蛋白的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症及其它tau蛋白病的一个标志性病理产物,因此将tau蛋白作为靶点来设计药物可能会成为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s,PROTACs)是一种新型药物研发策略,可选择性降解细胞中的目标蛋白质。方法我们设计了一个新型小分子PROTAC命名为C004019,其分子量为1,035.29,这种化合物可
爆炸式增长的数据量使得信息在CPU和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带宽遇到了所谓的“冯·诺伊曼瓶颈”。发展后摩尔时代新器件和计算架构,探寻计算与存储相融合的机制与方法,突破芯片算力瓶颈,成为当前国际微电子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众多新兴下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中,阻变忆阻器不仅具有高速、低功耗、可实现三维集成等优异特性,还可模拟人类大脑实现高速化、并行化和智能化处理信息,即采用类脑神经形态计算方式的忆阻
第一部分慢性压力刺激对结肠癌上皮间质转化及肿瘤干细胞特性的影响研究目的明确慢性压力刺激对结肠癌上皮间质转化及肿瘤干细胞特性的影响。研究方法为探索慢性压力刺激对肠道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我们利用BALB/c小鼠构建慢性压力模型,并通过旷场实验和检测外周血中压力应激相关激素的水平验证慢性压力模型的构建效果。随后以AOM/DSS诱导慢性压力模型小鼠及正常小鼠肠道肿瘤的发生,比较两组小鼠肠道肿瘤的数量。随后
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执行类脑计算,并有望打破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架构,实现具有更低功耗、更高速度的存算一体技术。根据生物神经系统的启发,人工神经网络包含两类单元器件:人工突触与神经元器件。类似于突触可塑性,人工突触要求器件的电阻连续可调。人工神经元则要求器件为具有阈值效应的二值器件。特别地,概率神经元,或被称为概率比特,介于量子比特和经典比特之间,可以用于构建随机神经网络,以解决整数分解、可逆逻辑等传
研究背景: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导致心力衰竭和心脏移植的主要原因,且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但是,遗传因素在中国汉族人群散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中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研究方法:自2007年7月到2018年12月,我们连续纳入了1041例散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本研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表型分析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开展了长期的临床随访。研究结果: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会(ACMG)的标准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