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Forssk)Verih)是海榄雌属的真红树植物。雷州半岛的白骨壤种群主要分布于特呈岛、和安、企水、高桥、角尾等地,总面积约2000多hm2。本文采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布于雷州半岛5个天然白骨壤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并探讨了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目的在于为将来引种以及更好地保护这一宝贵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白骨壤ISSR反应体系各影响因素的摸索,建立了一套适合于白骨壤的ISSR-PCR优化体系。筛选出12条引物对5个种群进行扩增,共获得85个清晰位点,多态位点数为32个,多态位点百分率在物种水平上为38.86%,在种群水平上为45.62%:Neis的基因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为0.1495,在种群水平为0.1627;Shannons信息指数所反映的遗传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为0.2259,在种群水平上为0.2457。根据Neis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计算出种群间的分化系数Gst为0.0812,说明白骨壤种群总的变异中有8.12%发生在种群间,有91.88%发生在种群内。根据Shannons信息指数计算出种群间的分化系数Gst为0.0806,与Nei’s遗传分化基本一致。遗传距离较小,平均为0.0196,其中特呈岛种群和角尾种群遗传距离最小为0.0107,种群间的基因流较强(Nm=5.6549)。
白骨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间较强的基因流主要与白骨壤种子的散布方式和环境均一有关。白骨壤种子成熟后,部分落在林地淤泥或沙土上成苗,部分随着涨潮和退潮漂流到很远的地方,这种特殊的传播方式导致沿海白骨壤种群间产生较强的基因流。白骨壤生长在环境较均一的淤泥或沙质土壤中,栖息生态环境因子差异小及研究尺度小,使其种群之间分化程度很低。
运用POPGEN Version1.32软件软件进行遗传相似性分析,计算遗传距离,构建UPGMA聚类图,聚类结果可将其分为3个类群,特呈岛和角尾白骨壤种群聚为第一类群;企水和高桥白骨壤种群聚为第二类群;和安白骨壤种群遗传距离最远单独聚为一类群。
利用SAS8.0软件将5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标与生长环境因子间作相关性分析。分析表明:白骨壤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N含量有一定的负相关,与P含量、有机质含量、K含量、Ph值含量有一定的正相关,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
结合聚类分析和太平洋环流影响,笔者推测随太平洋流漂流到雷州半岛的第一批白骨壤种子首先在和安登陆,然后向东漂流到特呈岛,向西漂流到角尾形成一类群,最后向北漂流到企水和高桥形成一类群。说明和安白骨壤种群为雷州半岛最古老的白骨壤种群,应予以优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