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病理组织学标本切缘阳性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原发肿瘤(gross tumor volume,GTV)外扩至CTV的合理范围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手术的AEG患者1371例。包括SiewertⅠ型84例,SiewertⅡ型612例,SiewertⅢ型675例。病理分期ⅠA期94例,ⅠB期89例,ⅡA期63例,ⅡB期368例,ⅢA期318例,ⅢB期251例,ⅢC期133例,Ⅳ期55例。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与切缘阳性的关系,探讨AEG术后切缘阳性的影响因素。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期间10例局部进展期AEG手术患者,术中探查肿瘤上下边界,沿食管方向在体测量正常组织上切缘长度,沿胃小弯方向在体测量正常组织下切缘长度,进行记录后手术切除。切除后标本固定24小时,测量标本固定后病理切片上、下切缘正常组织收缩比例。根据收缩比回推1371例AEG病理标本正常组织切除长度与切缘阳性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对其进行界值限定,推算切缘阳性率较高的分界点。结果:1切缘状况全组切缘阳性率9.4%(129/1371);其中单纯上切缘阳性52例,占切缘阳性总数的40.3%(52/129);单纯下切缘阳性57例,占切缘阳性总数的44.2%(57/129);上下切缘阳性20例,占切缘阳性总数的15.5%(20/129)。2收缩比AEG病理标本制成病理大切片后进行,上切缘平均收缩为术中长度的36±4%;肿瘤长径平均收缩为术中长度的70±5%;下切缘平均收缩为术中长度的45±8%。3上切缘阳性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3.1 AEG上切缘切除范围与上切缘阳性率上切缘阳性率5.3%(72/1371)。经roc曲线分析显示上切缘距离0.9cm为界值,上切缘距离>0.9cm切缘阳性率明显低于上切缘距离≤0.9cm的发生率(4.6%vs.9.7%,c2=8.471,p=0.004)。以收缩比36%回推至人体内的实际长度,上切缘阳性率较高的切除界值为2.5cm。3.2siewert各分型上切缘切除范围与上切缘阳性率1)siewertⅠ型患者上切缘阳性率6.0%(5/84)。经roc曲线分析显示上切缘距离0.25cm为界值,上切缘距离>0.25cm切缘阳性率与上切缘距离≤0.25cm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4.1vs.20%,c2=1.660,p=0.198)。经roc曲线无法分析出上切缘阳性率较高的界值。2)siewertⅡ型患者上切缘阳性率4.6%(28/612)。经roc曲线分析显示上切缘距离1.25cm为界值,上切缘距离>1.25cm切缘阳性率明显低于上切缘距离≤1.25cm的发生率(2.5vs.8.8%,c2=12.650,p=0.000)。以收缩比36%回推至人体内的实际长度,上切缘阳性率较高的切除界值为3.5cm。3)siewertⅢ型患者上切缘阳性率5.8%(39/675)。经roc曲线分析显示上切缘距离0.25cm为界值,上切缘距离>0.25cm切缘阳性率与上切缘距离≤0.25cm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5.2vs.12.3%,c2=3.619,p=0.057)。经roc曲线无法分析出上切缘阳性率较高的界值。3.3影响上切缘阳性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脉管癌栓、手术入路、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上切缘切除距离是上切缘阳性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脉管癌栓是上切缘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4下切缘阳性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4.1aeg下切缘切除范围与下切缘阳性率下切缘阳性率5.6%(77/1371)。经roc曲线分析显示下切缘距离1.1cm为界值,下切缘距离>1.1cm切缘阳性率明显低于下切缘距离≤1.1cm的发生率(4.1%vs.12.1%,c2=25.035,p=0.000)。以收缩比45%回推至人体内的实际长度,下切缘阳性率较高的切除界值为2.4cm。4.2siewert各分型下切缘切除范围与下切缘阳性率1)siewertⅠ型下切缘阳性率为4.8%(4/84)。经roc曲线分析显示下切缘距离1.25cm为界值,下切缘距离>1.25cm切缘阳性率明显低于下切缘距离≤1.25cm的发生率(1.4vs.20%,c2=5.707,p=0.017),以收缩比45%回推至人体内的实际长度,下切缘阳性率较高的切除界值为2.8cm。2)siewertⅡ型下切缘阳性率为5.7%(35/612)。经roc曲线分析显示下切缘距离1.20cm为界值,下切缘距离>1.20cm切缘阳性率明显低于下切缘距离≤1.20cm的发生率(4.2vs.13.1%,c2=13.046,p=0.000),以收缩比45%回推至人体内的实际长度,下切缘阳性率较高的切除界值为2.7cm。3)siewertⅢ型下切缘阳性率为5.6%(38/675)。经roc曲线分析显示下切缘距离1.75cm为界值,下切缘距离>1.75cm切缘阳性率明显低于下切缘距离≤1.75cm的发生率(4.2vs.10.4%,c2=8.509,p=0.004)。以收缩比45%回推至人体内的实际长度,下切缘阳性率较高的切除界值为3.9cm。4.3影响下切缘阳性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borromann分型、肿瘤最大径、脉管癌栓、手术入路、淋巴结转移、下切缘切除距离是下切缘阳性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分化程度、borromann分型、肿瘤最大径、脉管癌栓、手术入路、淋巴结转移、下切缘切除距离是下切缘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1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脉管癌栓是上切缘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病理类型、分化程度、borromann分型、肿瘤最大径、脉管癌栓、手术入路、淋巴结转移、下切缘切除距离是下切缘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2aeg放射治疗时ctv在gtv范围向上外扩2.5cm,向下外扩2.5cm可能是较为合适的范围。3siewertⅠ型患者ctv靶区在gtv范围向下外扩3.0cm可能是较为合适的范围,向上外扩需进一步探讨。siewertⅡ型患者ctv靶区在gtv范围向上外扩3.5cm,向下外扩3.0cm可能是较为合适的范围。siewertⅢ型患者ctv靶区在gtv范围向下外扩4.0cm可能是较为合适的范围,向上外扩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