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搜集2型糖尿病(T2DM)中医辩证分型患者的血脂(TC、TG、HDL、LDL)、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指数(HOMA-IS)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血尿酸、神经电生理检查等相关实验室检查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中医症型之间的变化,来探讨2型糖尿病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并进一步研究中医辨证分型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客观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辩证提供参考指标,并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从而为中医辨证施治DPN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搜集2007年3月~2008年3月武汉市第一医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共130例,并将其分为2型糖尿病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100例和2型糖尿病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NDPN组)30例;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IDF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DPN组的住院患者100例,按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脉络四组进行分类,并进行相关指标的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测定(FPG)、胰岛素测定、血脂测定、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分别测定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所有计量资料用X±S(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结果:1.DPN组经辩证后按阴虚内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脉络四组进行分类,在辨证分型中以气阴两虚居多,病理早期多以阴虚内热为主,病理后期多以阴阳两虚和血瘀脉络为主;从DPN各证型与年龄、病程的关系可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年龄上中老年患者居多;各证型病程基本随阴虚热盛组、气阴两虚组、阴阳两虚组、血瘀脉络组而逐渐延长,其中阴阳两虚组和血瘀脉络组差异并不显著(P>0.05);患者中糖尿病病程5年内者23例,5-10年者33例,10-20年者32例,20年以上者12例,DPN组较NDPN组病程长(P<0.05);2.中医各证型TG水平基本符合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阴虚热盛型>血瘀脉络这一规律(P<0.05,P<0.01);中医各证型TC水平较NDPN组均升高(P<0.05),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阴阳两虚组及气滞血瘀组LDL较NDPN组均有显著升高(P<0.05);DPN组患者存在脂代谢紊乱TG升高(P<0.01),HDL下降(P<0.01)有差异;DPN组TG、TC、LDL均较NDPN组高,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DPN组的HbA1c较NDPN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的C-P(0h)、FINS、HOMA-IR均低于ND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TP结果方差不齐可排除;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各证型FBG、FINS、HOMA-IS测定的比较可见中医各证型FBG随阴虚热盛组、气阴两虚组、阴阳两虚组、血瘀脉络组证依次升高,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FINS水平阴虚热盛组与气阴两虚组差异不显著(P>0.05);阴阳两虚组和血瘀脉络组均显著低于气阴两虚组、阴虚热盛组(P<0.01);阴阳两虚组和血瘀脉络组差异不显著(P>0.05);阴阳两虚组与其它组的HOMA-IR进行了比较,结果提示气阴两虚组HOMA-IR值较其它组高(P<0.05),提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下降在DPN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各证型HbA1c、FINS测定的比较可见HbA1c水平随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脉络证依次升高,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1);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各证型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比较可见DPN中医各证型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显示神经损伤程度以阴虚热盛组为轻;阴阳两虚组与气滞血瘀组差异不显著(P>0.05);阴阳两虚组与阴虚热盛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血瘀脉络组与阴虚热盛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IR、脂代谢紊乱在DPN的发生、发展中有其重要意义;2.DPN中医各证型体现了不同阶段的病理生理变化,其中以气阴两虚证最常见,阴阳两虚证和血瘀脉络证为其终末期表现;3.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随阴虚热盛组、气阴两虚组、阴阳两虚组、血瘀脉络组证依次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提示HOMA-IS与HOMA-IR在DPN中医各证型中的变化规律。4.高尿酸可以通过炎症相关因素引起微血管病变,从而造成周围神经损害;血尿酸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一项重要检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