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评级机构因其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风险预警的功能,被称为 “金融市场的看门人”,评级机构的存在一度被认为是提升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推动力。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2009年的欧债危机让资本市场深刻的认识到评级机构功能的缺失对一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破坏力,这也使得危机过后,各国都开始着力于构筑自己的信用评级体系以保障本国金融系统的稳定与安全。国内方面,信用评级业自80年代末萌芽诞生后,先后经历了初步发展、调整和快速发展的阶段。实力强劲、认可度高的评级机构不断涌现,行业在债券市场扩容的趋势下日益规范。不过,评级机构“失职”的问题在国内市场同样存在,自2014年“11超日债”违约事件发生后,债券违约事件开始不断涌现,且有相当一部分评级机构在违约事件发生后才将债券降级为非投资级,国内评级市场同样存在着风险预警功能缺失的问题;此外,在近几年宏观经济持续探底,市场风险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评级调增的比例依然处于上升之中,评级信息的质量和有效性让人质疑,评级机构的存在是否能提升市场效率也开始出现争议。
面对上述问题,国内外学者验证评级机构是否能提升市场效率的角度较为多样,大致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站在发行方的角度,研究评级对融资成本的影响;第二类则是站在投资者和监管者的角度,研究评级的信息质量。针对国内的评级市场,多数学者研究的角度为第一类,分析评级对债券发行成本的影响,但在研究成果上具有一定的争议,有学者通过研究评级对发行成本影响的显著性,得到评级对发行成本影响较大的结论;另有学者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发现评级对发行成本的影响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本文所选取的角度为第二类,从评级信息质量的视角来分析评级是否能提升市场效率。基于此,本文借鉴寇宗等人(2015)的模型假设,分析评级机构在发行人付费的完全垄断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下是否会出现虚高评级的评级倾向。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声誉机制,分析在上述市场环境中,声誉机制是否能改变或约束评级机构的评级倾向,以证明当前市场环境中的评级是否有效。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市场环境下,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评级机构会更倾向于给出虚高评级来获取收益,虽然声誉机制的存在会对评级机构“说假话”的行为进行惩罚并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评级机构给出虚高评级的倾向依然存在,即在拥有声誉机制的寡头垄断市场中,评级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在竞争不断加剧的市场环境下给出虚高评级。
在理论分析得到上述结果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的对当前国内评级市场的评级增量信息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选取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为研究的样本区间,研究对象为期间发行的不含权固定利率非金融债券,种类包括在银行间市场、上交所和深交所发行的公司债、企业债和中期票据,研究方法借鉴Ederington等人(1987)的分析思路以及Liu和Thakor(1984)的研究模型并加以改进。结果表明,评级能涵盖大部分的公开市场信息,但不同评级机构所做出的评级在公开信息的涵盖面上有所差异;相对于发行方的公开市场信息,增量信息对收盘价到期收益率的影响更为显著,且解释程度也更高,表明评级机构评级所带来的增量信息能有效提升市场效率;不同机构的增量信息同样存在着差异,债券评级市场中的机构异质性存在,市场中只有部分评级能提高债券市场效率。
面对上述问题,国内外学者验证评级机构是否能提升市场效率的角度较为多样,大致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站在发行方的角度,研究评级对融资成本的影响;第二类则是站在投资者和监管者的角度,研究评级的信息质量。针对国内的评级市场,多数学者研究的角度为第一类,分析评级对债券发行成本的影响,但在研究成果上具有一定的争议,有学者通过研究评级对发行成本影响的显著性,得到评级对发行成本影响较大的结论;另有学者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发现评级对发行成本的影响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本文所选取的角度为第二类,从评级信息质量的视角来分析评级是否能提升市场效率。基于此,本文借鉴寇宗等人(2015)的模型假设,分析评级机构在发行人付费的完全垄断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下是否会出现虚高评级的评级倾向。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声誉机制,分析在上述市场环境中,声誉机制是否能改变或约束评级机构的评级倾向,以证明当前市场环境中的评级是否有效。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市场环境下,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评级机构会更倾向于给出虚高评级来获取收益,虽然声誉机制的存在会对评级机构“说假话”的行为进行惩罚并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评级机构给出虚高评级的倾向依然存在,即在拥有声誉机制的寡头垄断市场中,评级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在竞争不断加剧的市场环境下给出虚高评级。
在理论分析得到上述结果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的对当前国内评级市场的评级增量信息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选取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为研究的样本区间,研究对象为期间发行的不含权固定利率非金融债券,种类包括在银行间市场、上交所和深交所发行的公司债、企业债和中期票据,研究方法借鉴Ederington等人(1987)的分析思路以及Liu和Thakor(1984)的研究模型并加以改进。结果表明,评级能涵盖大部分的公开市场信息,但不同评级机构所做出的评级在公开信息的涵盖面上有所差异;相对于发行方的公开市场信息,增量信息对收盘价到期收益率的影响更为显著,且解释程度也更高,表明评级机构评级所带来的增量信息能有效提升市场效率;不同机构的增量信息同样存在着差异,债券评级市场中的机构异质性存在,市场中只有部分评级能提高债券市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