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是人类发展的核心任务,对学习问题的探讨历来是科学研究的关键。学习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转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其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外部自然与社会环境的适应,从而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同时将这种动作协调结构内化为主体的认知结构。教育学家认为:学生以接受间接经验为主,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知识经验技能,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活动在个体的成长、社会化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关乎学习个体的认知及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然而,目前,学生厌学已然成为学习障碍中最为普遍、最具危险的问题。学生厌学是否与其学习适应性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相关笔者为了了解新疆厌学情况,以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天山区及新市区的三所中学为样本进行相关调查。正文内容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引言。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及理论基础、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第二章:厌学现状、成因的调查结果统计及其分析。乌鲁木齐市初中学生厌学的总体状况:厌学比例严重,总体厌学率达到65.7%;初二年级厌学比率最高,达39.1%;目前厌学群体的厌学数量在性别方面出现了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截然不同,女性厌学总人数及所占的比率明显高于男性,女性厌学比率为52.49%,男性为46.7%;初中学生的厌学程度分布呈轻度厌学学生占据厌学群体很大比例,达到75.2%,中度为21.1%,严重厌学为3.7%。厌学成因的学生层面调查与研究结果:厌学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总平均分M=11.7382,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对学习适应性的四维度排序为:心身健康<学习环境<学习技术<学习态度;学习适应性具有性别、年级、学习类型不同厌学程度等差异;初中生学习适应性不良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其中学习态度与学习技术影响显著。厌学成因的教师层面调查与研究结果:参加调查的教师教育教学总体水平为:中等;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六个维度平均分的排列顺序为:教学观>教学材料观>学生观>师生关系观>认识观>教学观;教师对教学的认识观、学生观及师生关系观对学生厌学有显著预测作用。第三章:厌学归因。学生层面归因:学生认知水平不同会导致学生厌学;初中生不能客观科学分析周围环境,易受不良的经验影响;与初中学科课程的设置有关;抽象理解能力不足;没有建立科学的学习态度;没有形成适合自我特点的学习技术等。教师层面归因:教师谬误的“第一教学观”;师生交流的低效性;教师对自身在教育中地位及角色的不正确认识等。学生层面对策: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毅力和学习情感。教师层面对策:加强教育学理论的学习,反思并形成科学教学认识观、学生观及师生关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