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与正常人群血清中补体C3含量,从而验证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血清中补体C3的水平变化与疾病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通过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眼科专科检查,探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血清中补体C3水平与眼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视野缺损程度是否具有相关性,并探讨血清补体C3水平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之间的意义。
方法:基于我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标准,在排除有关影响因素后选取住院并准备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2例,并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经体检后确定为正常的健康人群24例。所有病例在入院时测量检查并记录其视力、眼压、房角、屈光状态、视盘OCT、视野等情况。其中视盘OCT检查采用海德堡青光眼模块高级版软件(GMPE),以视乳头为中心3.5mm为半径环形扫描,得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厚度参数并自动矫正区分为正常组、临界组、异常组。视野检查采用中心30-2,SITA Standard进行检测,分为轻度视野缺损组(MD≥-6dB)、中度视野缺损组(-12dB≤MD<-6dB)、重度视野缺损组(MD>-12dB)。入院第二天清晨空腹采血送至检验科,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补体C3含量。所有病例均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在局麻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待术后3天测量眼压稳定后于清晨空腹采血检测。所有对照组按常规体检流程采血并检测血清补体C3含量。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PACG术前、术后组补体C3水平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分析,PACG组与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血清补体C3水平与年龄、性别、眼压、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程度及视野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PACG术前组、PACG术后组与对照组血清补体C3水平分别为(1.033±0.147)g/L、(1.049±0.154)g/L、(1.150±0.165)g/L。PACG术前组、PACG术后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血清补体C3水平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PACG术前组与PACG术后组血清补体C3水平同样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PACG组血清补体C3水平与年龄、性别均无明显相关性(r=0.017;r=0.147,P>0.05)。对照组血清补体C3水平与年龄、性别均无明显相关性(r=0.161;r=0.110,P>0.05)。PACG术前组眼压与血清补体C3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605,P<0.05),PACG术后组眼压与血清补体C3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147,P>0.05)。PACG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程度及视野缺损程度均与血清补体C3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56;r=0.641,P<0.05)。
结论:正常人血清补体C3水平不受年龄及性别的影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较血清补体C3水平显著降低,通过手术治疗后血清补体C3水平可升高,但短期内未能恢复至正常水平。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血清补体C3水平与眼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视野缺损程度呈负相关,通过检测血清补体C3水平可反映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损伤程度。
方法:基于我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标准,在排除有关影响因素后选取住院并准备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2例,并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经体检后确定为正常的健康人群24例。所有病例在入院时测量检查并记录其视力、眼压、房角、屈光状态、视盘OCT、视野等情况。其中视盘OCT检查采用海德堡青光眼模块高级版软件(GMPE),以视乳头为中心3.5mm为半径环形扫描,得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厚度参数并自动矫正区分为正常组、临界组、异常组。视野检查采用中心30-2,SITA Standard进行检测,分为轻度视野缺损组(MD≥-6dB)、中度视野缺损组(-12dB≤MD<-6dB)、重度视野缺损组(MD>-12dB)。入院第二天清晨空腹采血送至检验科,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补体C3含量。所有病例均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在局麻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待术后3天测量眼压稳定后于清晨空腹采血检测。所有对照组按常规体检流程采血并检测血清补体C3含量。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PACG术前、术后组补体C3水平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分析,PACG组与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血清补体C3水平与年龄、性别、眼压、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程度及视野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PACG术前组、PACG术后组与对照组血清补体C3水平分别为(1.033±0.147)g/L、(1.049±0.154)g/L、(1.150±0.165)g/L。PACG术前组、PACG术后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血清补体C3水平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PACG术前组与PACG术后组血清补体C3水平同样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PACG组血清补体C3水平与年龄、性别均无明显相关性(r=0.017;r=0.147,P>0.05)。对照组血清补体C3水平与年龄、性别均无明显相关性(r=0.161;r=0.110,P>0.05)。PACG术前组眼压与血清补体C3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605,P<0.05),PACG术后组眼压与血清补体C3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147,P>0.05)。PACG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程度及视野缺损程度均与血清补体C3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56;r=0.641,P<0.05)。
结论:正常人血清补体C3水平不受年龄及性别的影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较血清补体C3水平显著降低,通过手术治疗后血清补体C3水平可升高,但短期内未能恢复至正常水平。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血清补体C3水平与眼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视野缺损程度呈负相关,通过检测血清补体C3水平可反映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损伤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