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是重要的大洋性经济头足类。根据FAO显示,近年来其年总产量超过80万吨。茎柔鱼作为捕食者,其摄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常见的饵料生物有桡足类、扁足类等,摄食范围随着其生长而不断变化。它既是东南太平洋最重要的捕捞对象,同时也在中上层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稳定同位素分析是研究海洋生物营养途径和迁移模式的一种新兴手段,在生态学研究中应用前景广阔。近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头足类信息。已有研究表明,对头足类不同组织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可以推测头足类的食物来源、栖息环境、以及洄游路径等信息。而稳定同位素分析作为生态研究中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研究对象包括爬行动物、节肢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依据国内外学者对头足类稳定同位素的研究成果,重点对稳定同位素在头足类不同组织进行研究,分析茎柔鱼组织间稳定同位素差异,旨在对稳定同位素研究进行整体把握,并对促进其在头足类生物学中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国内外学者对头足类稳定同位素的研究成果,对头足类研究中常见的几种主要稳定同位素进行了概述,并对头足类不同组织的稳定同位素、不同形式来源的稳定同位素进行了介绍,重点从摄食生态、栖息环境、洄游等方面对稳定同位素在头足类渔业生态学忠的研究进行阐述,把握其在头足类生物学和生态学中的应用。(2)为了探究脂类去除对赤道海域茎柔鱼中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影响以及不同软组织之间的稳定同位素差异,对茎柔鱼肌肉、性腺和消化腺等3种软组织进行脱脂与不脱脂处理,测定组织中稳定同位素,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软组织中δ13C、C/N脂类去除前与脂类去除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和性腺中δ15N在脂类去除前与脂类去除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消化腺中δ15N在脂类去除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脂类去除前后δ13C、δ15N、C/N在3种不同的软组织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组织稳定同位素含量比较显示,δ13Cbefore:肌肉>消化腺>性腺,δ13Cafter:肌肉>消化腺>性腺;δ15Nbefore:肌肉>消化腺>性腺,δ15Nafter:肌肉>消化腺>性腺;C/Nbefore:性腺>消化腺>肌肉,C/Nafter:消化腺>性腺>肌肉。由此可得出脂类存在会影响稳定同位素分析这一结论,并且明确了脂类对茎柔鱼软组织稳定同位素含量的影响,以及不同软组织之间的稳定同位素分馏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头足类摄食生态提供了基础资料。(3)硬组织具有稳定的形态特征、良好的信息储存以及耐腐蚀等特点。角质颚、眼睛、内壳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是良好的信息载体,其生长发育具有不可逆性且生长贯穿整个生活史过程。本文研究3种硬组织整体稳定同位素及特定部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角质颚喙部与侧壁外围,眼睛晶体核心与外围,内壳近尾椎端与远离尾椎端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角质颚整体取样δ13C值为-19.91~-18.75‰,δ15N值为0.41~3.18‰;眼睛晶体整体取样δ13C值为-19.54~-18.72‰,δ15N值为5.22~8.08‰;内壳尾椎δ13C值-19.79~-19.05‰,δ15N值为4.12~5.48‰。角质颚喙部与侧壁外围生态位之间没有重叠,内壳叶轴靠近尾椎与远离尾椎部分存在重叠,眼睛晶体核心与外围之间也存在重叠。(4)头足类角质颚、眼睛、内壳是良好的信息载体,其生长发育具有不可逆性且生长贯穿整个生活史过程。而稳定同位素是研究头足类栖息地和营养生态的有效方法之一。本研究对赤道海域茎柔鱼角质颚、眼睛、内壳沿其生长方向进行截段,并测定其碳、氮稳定同位素值。研究结果显示,茎柔鱼角质颚上头盖样本δ13C值为-20.52‰~-18.62‰,平均值为-19.54‰,δ15N值为0.08‰~4.95‰,平均值为1.69‰;上脊突部分δ13C值为-19.93‰~-18.60‰,平均值为-19.44‰,δ15N值为0.44‰~4.92‰,平均值为2.57‰。内壳样品δ13C值为-20.54‰~-18.37‰,平均值为-19.14‰,δ15N最大值为2.97‰~5.93‰,平均值为4.01‰。眼睛晶体样品δ13C值为-20.28‰~-18.62‰,平均值为-19.40‰,δ15N值为4.39‰~10.07‰,平均值为6.52‰。分别根据角质颚、眼睛、内壳画出生态位,根据同一种硬组织画出生态位存在重叠,而根据不同硬组织画出同一个体生态位几乎不存在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