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渗入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国城市化呈现出新特征。但中国城市化质量不高。因此,如何利用信息化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是当务之急,只有找到信息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化动力源才能解决城市化质量不高的问题。现有文献研究传统的非信息化因素对中国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或是信息化因素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而未涉及二者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中国城市化。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信息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化动力源系统,根据Brusselator模型实证中国城市化动力源系统耗散结构,提出提高中国城市化质量的对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与主要结论如下: (1)按照现状—问题—原因的思路分析信息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在于区域间城市化水平差距大、区域间信息分化且城市化质量不高。出现上述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技术、产业、信息化、制度等要素落后。 (2)在对中国城市化动力源系统内涵界定的基础上,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中国城市化动力源系统的正负熵以及总熵,研究系统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化动力源系统正熵包括:技术进步、产业结构演进和制度变迁;负熵包括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资源。中国城市化动力源系统运行效率由系统正熵与负熵共同决定。 (3)运用Brusselator模型实证中国城市化动力源系统耗散结构,剖析中国城市化动力源系统正负熵如何相互作用推动中国城市化。实证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演进、制度变迁、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资源确为中国城市化动力源系统正负熵。在正负熵相互作用下,中国城市化动力源系统产生的微小扰动,在非线性的作用下产生巨涨落,形成城市化动力源耗散结构。 (4)从中国城市化动力源系统负熵的三方面,结合正熵,提出提高中国城市化质量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政府应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二是发展信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三是共享信息资源,提升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