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及临床治疗的主要特色。“微观辨证”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借鉴现代科学技术从较深层次上认识中医“证”,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客观依据的辨证方法。“微观辨证”扩展了中医“四诊”的视野,是中医传统辨证方法的深化和补充。对于“微观辨证”的研究有助于中医证候学的发展。 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微观辨证”的产生以及其发展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论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微观辨证”的概述。主要提出了“微观辨证”的概念和相关术语,并明确了“宏观辨证”相关名词如症、病、辨证的概念,着重引用诸家之言对证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以此来简要说明“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的差别和联系,为以后正确理解“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第二部分:从“微观辨证”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两方面介绍了“微观辨证”的产生。 在“微观辨证”产生的社会背景中,将明清之前西方医学的传入到“微观辨证”提出的这段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微观辨证”的前提条件,其中通过对建国之前的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以及“中西汇通”、“中医科学化”、“中体西用”等的介绍,说明中西医结合为“微观辨证” 的产生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第二阶段是“微观辨证”的萌芽时期,主要指建国到六十年代中期,通过对“团结中西医”政策的制订、中西医结合研究人才的培养(“西学中”的产生)、中医研究机构的建立(中医研究院的成立)等方面的论述,提出这个时期具备了政策、人才、机构等条件以及“证”本质研究的开始,这说明“微观辨证”开始萌芽;第三阶段是“微观辨证”的产生时期,即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中西医结合政策的大力支持、研究基地的广泛开办、研究人员的积极培养都引起了“证”本质研究的深入发展,直接导致“微观辨证”的提出。 在“微观辨证”产生的理论基础研究中,分别阐述了中西医学产生的哲学思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中医证候学的发展三方面对“微观辨证”产生的影响。第一方面从中西方医学产生的溯源入手,说明中西医学在两种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哲学思想不同,观察事物的方法论也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这种差异也同时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近百年来,中西医哲学思想的交融对中西医结合和“微观辨证”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对“辨证论治”术语的提出、传统八种辨证方法的产生和特点以及医学界在近三十年中对辨证论治新体系研究概况的整理,说明中医的辨证体系是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起来的,为中医治病发挥了重大的指导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微观辨证”的产生是辨2 “微观辨证”的产生及其发展证论治体系自身发展的需要。“辨证论治”在建国后作为中医特定的术语活跃在医学界,也为“证”的研究提供了切入点;另外,本文还通过对“证”本质研究、中医“证”动物模型和中医证候规范化的产生和发展三方面探讨了中医证候学对“微观辨证”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微观辨证”发展的探讨。“微观辨证”在产生以来,医学界对“微观辨证”概念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以及“专病微观辨证”和“微观辨证学”等理论对“微观辨证”的发挥,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微观辨证”的内容。“微观辨证”已初步渗透于中医临床,如有一些微观指标纳入了中医证候的诊断标准,纤维镜、影像学等微观检测手段对中医“证”的辨别起到了辅助作用,促进了中医诊断的客观化和标准化。第四部分:从“微观辨证”产生的必要性、可能性、优越性及其局限性几方面对“微观辨证”进行了总结。“微观辨证”是中医临床发展的需要、是循证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中医证候学,使中医证候学国际化的需要,因此有其出现的必要性;从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深入发展,为“微观辨证”的产生提供了环境上的可能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中医学认识和研究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中医研究不断向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两方面延伸、也使数学和生物化学等多学科向中医基本理论融合,拓展了中医的研究方法。另外当代新的科学技术包括如计算机技术、超声技术、核物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并逐渐被中医诊断利用,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中医诊断的客观化,这为“微观辨证”的产生提供技术上的可能性。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它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微观辨证” 有逐步阐明“证”的病理生理基础、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促进中医辨证诊断规范化和标准化、有助于临床医疗及临床研究中更为客观地评价疗效等这些优点,但也同时存在着局限性、机械性和专一性的缺点,因此实行“微观辨证”必须强调多指标合参,同步观察,才能使我们对各种“证”的认识更趋全面。另外本论文从“微观辨证”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微观辨证”方法的探索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思考,引用一些医家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证”所下的定义,并结合导师的学术观点,提出了一点探索: “证” 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过程,由若干相关的客观指标组成,这些客观指标应包括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以更加深刻地说明“微观辨证”是“宏观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