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36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来源 :新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drm225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研究表明,CD36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特别是在转移中起关键作用。目前国内尚未见有关CD36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CD36在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1、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2018年1月-2021年1月恶性黑色素瘤和色素痣石蜡标本各4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检测CD36在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的表达。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CD36与恶性黑色素瘤生物学特性及疾病进展的关系。2、收集15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及28例正常人血标本,分离血清后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CD36含量,了解其与恶性黑色素瘤疾病分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恶性黑色素瘤和色素痣组织中CD3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6%和7.0%,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恶性黑色素瘤病变中CD36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民族、部位、浸润程度、溃疡、Clark分级及Breslow厚度无关,而与有无远处转移相关。3、ELISA法检测结果表明,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血清CD36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黑色素瘤早期和晚期患者血清CD36含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CD36在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呈阳性表达,且表达强度与有无远处转移有关,推测CD36可能有促进恶性黑色素瘤侵袭转移的作用。2、血清CD36含量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与正常人之间以及在黑素瘤不同临床分期患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尚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验证。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搜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PPH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有38例患者发生术后出血,设定为出血组,425例患者术后未出血,设定为对照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PPH术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463例患者
流化床反应器广泛应用于石化、制药、高分子等行业。它虽然提供了良好的固体混合,但在流化过程中,颗粒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会促进颗粒团聚的形成,从而降低流态化性能。流化床的性能高度依赖于流动特性和气泡特性,为了获得更好的性能,内部构件经常被放置在流化床中。埋管是流化床的一种内构件,埋管能够限制床内气泡大小,从而促进气固两相的接触。同时脉冲气流是一种有效的强化颗粒混合的方法,因此,本课题重点研究静电下脉冲频率
目的:利用ESWAN技术对脑泡型包虫病和脑转移瘤病灶进行定量分析,为二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客观影像学依据。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例脑泡型包虫病和20例脑转移瘤患者,进行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ESWAN检查。测定脑泡型包虫病和脑转移瘤病灶各感兴趣区的ESWAN相关参数、ITSS评分,进行统计学比较,并对二者实质区的ESWAN的各参数进行ROC分析。结果:(1)脑泡型包虫病灶实质区的相位值、
学位
目的:通过K线验证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进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通过手术前后颈椎侧位X线片上C2-7矢状位轴向距离(C2-C7 sagittal vertebral axis,C2-7 SVA)、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tic angles,CLA)、后纵韧带骨化的侵
目的:研究观察单发良性甲状腺结节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技术(RFA)治疗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以我院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72例单侧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术前检查结果证实为良性,对上述病例实施RFA术治疗。于术后的不同时间点段对患者进行复查,评估病灶体积缩小率(nodule volumereductionrate,VRR)的变化,并在术后3个月时对患者甲功进行观察统计。结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趋化素(chemerin)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以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T2DM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年龄≥50岁),由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测量结果划分为T2DM并CAS组(96例)与T2DM并颈动脉IMT正常组(42例)。无T2DM病史,颈动脉IMT正常的体检者为对照组(42例
目的:探究谷氨酸转运体(SLC1A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发病的关联性。方法:使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42例强迫症病人及42例对照组中进行外周静脉血的收集,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琼脂糖凝胶电泳以及直接测序法测定SLC1A1基因中rs301434、rs2072657
目的:探讨早产儿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异常(高促甲状腺素血症及早产儿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临床及围产期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胎龄≤34周、符合纳入标准的420例早产相关资料。分别分析其中确诊高促甲状腺素血症(HT)组和早产儿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THOP)组患儿的临床情况。将HT组、THOP组与甲状腺功能正常
目的:观察衰弱老人、衰弱前期老人和正常老人之间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差异,探讨甲状腺激素水平对衰弱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老年患者19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衰弱组(51例)、衰弱前期组(50例)和对照组(95例),测定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影响老年人衰弱的危险因素。结果:1.衰弱组、衰弱前期组和对照组三组间年龄、ADL、营养风险、血清磷、白蛋白、球蛋白和肌酸激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