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欺负行为是中小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它是指儿童在一段时间内重复遭受来自另外一个或多个儿童的消极行为,包括直接欺负,如打、威胁、戏弄、辱骂和取外号等;间接欺负,如背后说坏话、散布谣言和孤立等。
欺负行为的出现是由于儿童社会化进程中出现的发展问题所引起的,研究发现,欺负者和受欺负者在移情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与一般青少年存在差异。而团体咨询则特别适合解决这一问题。所以本研究尝试用团体咨询的方法对初中生的欺负行为进行干预,并取得以下结果:
1、本研究证实了欺负行为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在中国也有比较高的发生频率;
2在欺负行为中,欺负者、受欺负者和双重身份的被试,会因为角色的不同而在对欺负行为的态度、所采用的方式、应对策略等方面上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洗,卷入欺负行为的被试之间情况比较一致;
3、欺负行为在不同地区、城乡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性别和年龄上,差异也仅仅体现在方式上。可见欺负行为具有比较高的普遍性;
4、欺负行为的纵向研究发现,欺负者和受欺负者两者在对欺负行为的态度、应对策略上都比较一致,受欺负者有成为新的欺负者的倾向。
5、基于共情能力训练的团体辅导可以有效的提高共情能力;
6、基于共情能力训练的团体辅导可以有效的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次数和频率。